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
A.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
D.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2.对于1927—1937年间国共两党的对峙,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南昌起义意昧着两党事实上开始了军事对峙
B.八七会议的召开是国共两党全面对峙的标志
C.井冈山三次反“围剿”胜利推动双方对峙升级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说明对峙局面全面结束
3.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秋收起义 ②井冈山会师 ③八七会议 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4.中国外交代表曾联名致电政府表示:“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5.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下列表述中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五四运动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7.1920年的《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刊登了陈独秀撰写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文中写道: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资约8元,在上海的生活程度,不至冻饿而死罢了,工人剩余工值都被资本家一股东用红利的名义抢夺去了,工人照例得不到分毫他提出“赶快实行八时制,为穷苦的工人谋点教育”。要“由个人的工业主义进步到社会的工业主义”,提倡工人入股私有企业的制度。下列选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该文宣传了马克思的利余价值学说;②“社会的工业主义”指工业产权的社会公有
③陈独秀没有完全排斥私有经济:④反映人们普遍要求建立“劳工社会”的呼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无产阶级这一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即避开生产方式是否先进问题,把划分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标准落实到是否出卖劳动力这一-点上。这种认识意在
A.论证中国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B.揭露封建土地制度的反动本质
C.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 D.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
9.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D.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
10.“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11.五四运动后,“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逐渐成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呼唤,他们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到工人群众中去。这一行动
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B.极大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C.使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得到提升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2.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战略 B.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C.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曲折 D.力图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3.“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4.“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会”
A.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1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客厅内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
A.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D.确定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16.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D.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17.从到达陕北后至194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新民主义革命思想和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说明在这一时期
A.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正式确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正式形成
C.毛泽东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国情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
18.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天地”的打开带来的主要影响。
19.2017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6周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一文中写到:“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
材料二: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书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分别指什么?
(2)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请分别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一个著名战例。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行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9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2.A3.D4.C5.D6.D7.A8.A9.D10.B11.A12.C13.D14.D15.C16.B17.C
18.(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浅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表现:兴起救亡图存运动,进行政治变革(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2)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影响:促进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创造条件。
19.(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星火燎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力挽狂澜——遵义会议,灯塔指引——中共七大,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2)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等。
(3)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主题方向: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它合理的论题
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