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5 09:4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把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领导集体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确定的 (   )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3.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 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 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据此可知,在中 共十五大上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B.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行动指南
C.科学发展观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 D.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开始统一
4.《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该“诗篇”的主题是阐述了( )
A.创建深圳等经济特区 B.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文革”结束后,先后打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下列与打破“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相关的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 D.中共八大的召开
6.1977年冬天,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基本。材料评述的是
A.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 B.“211工程”实施的作用
C.义务教育实施的影响 D.“科教兴国”战略的价值
7.1982年,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说∶"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是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这表明当时
A.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肯定
C.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D.全面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8.“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南巡讲话 D.中共十五大
9.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
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D.国家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10.下图是1987年台湾的大陆老兵散发的第一张传单。这一传单印发了三十万份,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自由返乡运动,这一运动促进两岸
A.打破了长期隔绝的状态 B.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C.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D.实现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随后出现粮票,1993年废除粮票。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质上反映了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12.“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中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一决策
A.得到了两岸全体人民支持 B.消除了海峡两岸紧张局面
C.解决了港澳历史遗留问题 D.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13.山东广饶大王镇保存有一本我国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在1920年翻译出版。有人评价该书在中国的出版:“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①三民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判断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追求按需分配的原则
C.开拓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与中共八大的矛盾判断保持高度一致
15.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4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联产承包、“大跃进”、人民公社
B.中外合资、市场化、“文化大革命”
C.人民公社、“一国两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经济特区、个体户、科学发展观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旱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种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哪一国际组织?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
18.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曾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现在的农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来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用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民生问题便无从解决。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说:“我们插牌子,本身也是很好的宣传。例如国民党的士兵到了根据地来,他们一看到田里到处插上了牌子,看到我们这里打了土豪分了田,也会说红军好。有些国民党士兵因受打土豪分田地的影响,开小差跑回家去。插牌分田后,农民有了田地就会跟着共产党。”你看,分田地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既争取了群众,又瓦解了敌人,一举多得。
——陈士榘《打土豪分田地》
材料三 可能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中国人民强起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在解决农民问题上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中共成功探索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其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关于经济持续发展的正确方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哪次大会确立的?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共同的思想精髓?
参考答案
1.A2.B3.B4.D5.C6.A7.B8.C9.A10.A11.B12.C13.B14.A15.D
16.(1)原因: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意义: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解决: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世界贸易组织。
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的;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阶段。
17.方案:“一国两制”。
根本点在“一国”。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港澳回归丰富“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
18.(1)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影响: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或井冈山道路)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保持稳步前进;坚持改革开放。
(4)大会:中共“十九大”。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