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5 11: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羯
B.
氐、鲜卑
C.
匈奴、羌
D.
鲜卑、羌
魏晋以来,
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步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下列哪些物品或者事物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①胡床?
②种植小麦?
③放牧牛马?
?④胡饼?
?⑤窄袖短衫的服饰?
?⑥汉语为通用语言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下面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魏晋时期,
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推动北方地区的发展
B.
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C.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与下表所列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刘
步六孤

达奚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百家争鸣
D.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
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孝文帝改革后,在北魏做官的人在朝廷上应该说(
)。
A.
汉语
B.
蒙古语
C.
鲜卑语
D.
氐族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
A.
建立帝国新秩序
B.
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
C.
巩固大一统局面
D.
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一个宾阳中洞,修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主佛身着宽袍大袖的袈裟。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

①孝文帝迁都
②北魏政府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
③鲜卑族改穿汉族服饰
④北魏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国,学习汉礼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不少古诗,用诗的语言记载了历史。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是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
A.
建立统一国家
B.
创立科举制度
C.
维护国家统一
D.
促进民族交融
二、材料解析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1)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哪座城市?
(2)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请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并且统一我国北方的两个政权的名称。
材料二:
(4)材料二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请举出该人物为学习中原先进文化采取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
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王里,
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
——《魏书卷十九中》
材料二?
?
?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
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魏书卷二十一上》
(1)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个皇帝的担忧?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
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语言
?为此,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施外,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
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1)
材料说明魏晋以后,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什么趋势?
(2)试用课本中的语言评述当时的民族关系。
(3)
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北魏的建立者曾过着什么生活?
(2)裤褶服是北方民族的一种日常服饰。图二所示生活场景的出现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3)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要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前秦(氐族)和北魏(鲜卑人),要求识记掌握相关史实。
【解答】
公元376年,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灭前凉统一了北方。公元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
B正确。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以来的民族交融,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②⑥.两项所述属于汉族人的生活状况,排除②⑥。
①③④⑤.依据所学可知,少数民族内迁,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带到了汉族地区,如:胡床、放牧牛马?
?、胡饼、窄袖短衫的服饰等,故①③④⑤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A.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的民族之间的大融台,图一中的北魏文官所穿的汉服和图二中汉人吃胡人的食物,正是民族融合的真实写照,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民族交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由于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故A正确。
BD.两项所述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故BD错误。
C.本项题干无体现。故C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鲜卑贵族统治。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故D正确。
???????ABC.推动北方发展、民族融合和学习汉族文化均不是根本目的,应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思考,故排除ABC。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B.从表格中“鲜卑姓”改为汉姓的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的内容,目的是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故B正确。
ACD.综上,其余三项均与表格信息无关,故排除ACD。
???????故选B。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春秋以来,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了这一民族融合的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即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因此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A正确。
???????BCD.这三项表述正确,都是两个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CD。
故选A。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改革措施又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公元500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已经时行,这时的官员要说汉语。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D.据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D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故选D。
?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北魏孝文帝时期,将都城从平城签到了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孝文帝迁都前后。故①正确。
③.宾阳中洞的主佛身着宽袍大袖的袈裟,这一艺术形象是来源于现实中的。因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重要一项,就是鲜卑族改穿汉族服饰。宽袍大袖是汉族服饰的风格,故③正确。
②④.符合史实,但本题与使用汉语、以孝治国无关,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历史题材古诗词。
【解答】?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是王建《凉州行》的诗句。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历史上长期是胡汉民族杂居的地方。王建的诗句,反映了胡人在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而洛阳是中原的中心,却是“家家学胡乐”,也就是接受了胡人的音乐。故A反映了民族交融。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杜牧《江南春》的诗句,反映了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故排除B。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这是王昌龄的《出塞》的诗句,属于边塞诗,故排除C。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诗句,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故排除D。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C.北魏并未完成国家统一,故排除AC。
B.科举制度是由隋朝隋文帝杨坚所提出,由隋炀帝杨广正式创立的,故排除B。
D.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最突出的贡献,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1)吴、东晋、南京。
(2)政权分立。
(3)前秦、北魏。
???????(4)孝文帝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解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图片信息。根据所学知,三国两晋中的“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南方,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期。所以①吴、②东晋。三国时期的吴国和东晋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南京,三国时称为建业,东晋时称为建康。
(2)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由图1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之外,其他时期都处于政权分立状态。
(3)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并且统一我国北方的两个政权,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并且统一我国北方的政权有氐族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4)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二中内容“迁都洛阳”“提倡学习中原文化”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图中历史人物应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14.【答案】(1)北魏孝文帝。洛阳。
(2)鲜卑语;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穿汉服、改用汉姓、通婚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和改革的史实与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材料一内容中的“魏主”是北魏的孝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洛阳,时间在494年。
(2)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内容中的“北语”是指鲜卑语;“正音”是指汉语;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说汉话,朝廷内禁止使用鲜卑语。
(3)第一小问,迁都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必须把洛阳看做是自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通过以上措施,有利于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5.【答案】(1)民族交融。
(2)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3)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以来的民族融合,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据“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可知,北方民族内迁,与汉族相处,以及汉族受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反映的是民族融合问题。
(2)结合课本辩证分析作答,注意一分为二,注意全民分析。既要看到当时战争、矛盾等,也要看到总体上民族关系趋势缓和等。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等分析作答。
16.【答案】(1)游牧生活。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1)本题考查鲜卑族的游牧生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图片信息。根据图片一“北魏骑马俑”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过着游牧生活。
(2)本题考查孝文帝的改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图片信息。根据图二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后,裤褶服传入中原,在南朝盛行。
(3)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图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