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力与运动
一、 单选题
1. 物理课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木块放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木块不受摩擦力作用
B. 木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C. 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D. 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转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B. 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可能持续运动
C.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D. 金钢石原子内部是由不带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3. 如图所示,在变速行驶的小车上,放置着一杯水,在车顶上方悬挂一个小球,在某一瞬间车内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B.
C.
D.
4.有三个力,一个力是12N,一个力是6N,一个力是7N,则关于这三个力的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合力的最小值为1N
B. 合力的最小值为0N
C. 合力不可能为20N
D. 合力可能为30N
5.下列不属于惯性现象的是( )
A. 紧固锤头
B. 不再蹬地滑板车继续前行
C. 安全气囊
D. 撑杆跳运动员上升过程
6. 下列关于生活中几个事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辆汽车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 若跳高运动员竖直向下蹬地的力大于他的重力,运动员就能从地上跳起来
C. 鸡蛋掉到地面上破裂,是因为地面对蛋壳的作用力大于蛋壳对地面的作用力
D. 一袋重500N的米放在地面上,用300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这袋米受到的合力为200N
如图记录了中国体操运动员张楠参加世界女子平衡木比赛时单脚静立在平衡木上的精彩瞬间。此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 )
A. 张楠受到的重力和张楠对平衡木的压力
B. 张楠受到的重力和平衡木对张楠的支持力
C. 平衡木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平衡木的支持力
D. 张楠对平衡木的压力和平衡木对张楠的支持力
根据实验事实和合理的理论推理来揭示自然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从斜面上同一高度释放一个小车,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并做出合理的推理,小明同学给出了如下的一些表述:
①在木板表面的水平面上,小车运动路程较长
②如果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如果在较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运动路程很长
④在铺有棉布的水平面上,小车运动路程较短
⑤在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小车运动路程很短
为揭示小车以一定的速度在水平面滑行的规律,下面的判断和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
A. 事实①④⑤,推论②③
B. 事实⑤④①,推论③②
C. 事实①②③,推论④⑤
D. 事实①③②,推论⑤④
9. 如图为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A厅”中的一件展品,它以一段平直的铁路为场景,由可以匀速行驶并装有抛球装置的火车模型以及操作平台构成.在火车匀速行驶过程中,小球从火车顶上A窗口沿竖直向上的方向被抛出,小球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开始下落.关于小球下落的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球会落回A窗口
B. 小球会落到A窗口的前方
C. 小球会落到A窗口的后方
D. 以上情况都可能出现
10. 端午节赛龙舟时,如图所示,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浆对水的力小于水对浆的力
B. 龙舟冲过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由于它具有惯性
C. 龙舟冲过终点后减速滑行时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D. 使龙舟快速前进的施力物体是浆
如图所示,在台球比赛中,选手推动球杆击打白球,白球又与红球碰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球撞击红球后逐渐停下来,是因为白球不受力的作用
B. 白球撞击红球后,白球的运动状态不变
C. 白球碰撞红球时,白球对红球的作用力大于红球对白球的作用力
D. 手推动球杆前进时,手对球杆的推力做了功
如图所示为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乘客,下列叙述中的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 乘客受到的重力和乘客对地球的引力
B. 乘客受到的重力和乘客对扶梯的压力
C. 乘客受到的重力和扶梯对乘客的支持力
D. 乘客对扶梯的压力和扶梯对乘客的支持力
如图所示,小车座椅的靠背上方都有一个“头枕“,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情况下,因惯性对车内的人造成伤害( )
A. 突然减速时
B. 突然加速时
C. 突然刹车时
D. 追尾前车时
14.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 手上有水,甩一甩手,就能把水甩掉
B. 在水平操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要停下来
C. 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套紧在锤柄上
D. 子弹从枪膛里射出后,虽然不在受到火药的推力,但是仍然向前运动
15. 如图所示一杯水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对杯底的压力大小等于水所受的重力
B. 杯子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与桌面所受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杯子和水所受的总重力与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大小相等
如图所示,光滑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木板上面放置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一端连接着弹簧测力计.当拉力F为5N时,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拉力增大到10N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
B. 小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
D.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
二、 多选题
17. 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分力的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合力的大小可能比两个分力都大
B. 合力的方向一定与两个分力的方向相同
C. 合力的方向一定与较小的分力的方向相反
D. 合力的大小可能与其中的一个分力的大小相等
18. 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A.
用木棒拍打脚垫掸掉上面的灰尘
B.
汽车转弯时减速慢行
C.
运动员跳远时要快速助跑
D.
汽车驾驶员系好安全带
为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小明将一块长方形硬纸板在对角的顶点附近各开一个小孔,用细线系住,细线的另一端绕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托盘,盘中各放两个钩码,如图所示。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硬纸板
B. 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应选用质量较大的硬纸板
C. 调整两边的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作用在硬纸板上两个力的大小
D. 将硬纸板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可以使作用在硬纸板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如图所示的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三次实验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下滑
B. 实验表明小车所受阻力越大,滑行距离越短
C. 在毛巾表面小车速度减小得最快
D. 实验表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21.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B.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合力为零
C. 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D. 物体做圆周运动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2. 小红站在台秤上称自己体重,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是( )
A. 人与台秤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台秤的支持力
B. 人对台秤的压力和台秤对人的支持力
C. 地面对台秤的支持力和台秤受到的重力
D. 人受到的重力和台秤对人的支持力
三、 填空题
23. 跳远时运动员总是快速向前跑,然后脚用力向后蹬,人就会向前跳得很远.快速向前跑是为了利用运动员具有的______使人在空中仍能前进,脚向后蹬是利用______使人向前进,如果起跳板上有沙粒,起跳时就会感觉很滑,影响跳远成绩,这是因为起跳板上的沙粒______,使摩擦力大大减小.
24. 重30N的物体,受到10N水平方向的拉力,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等于______N.
25. 如图,为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实验时必须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______相同。实验时发现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在平面上不受力,它将______。
26.用力握小球,小球变瘪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一质量为20kg的包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小红用150N的力竖直向上提包,包受到的合力为 N。(g取10N/kg)
27. 一个箱子重为100N,放在水平面上,受6N的水平推力,箱子未动,这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N.当水平推力增大到10N时,箱子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水平推力增大到20N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N。
四、 实验探究题
28. 晓伟手边有两块质量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方体M1和M2.他利用长方体M1和M2和其它一些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晓伟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照图甲所示组装实验器材,用力F拉着木板A水平向左运动,读取弹簧测力计示数F1,并记录在表格中.
②如图乙所示将长方体M1与M2互换位置,用力F拉着木板A水平向左运动,读
取弹簧测力计示数F2,并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晓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
(2)请你针对晓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______.
29.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和同一高度处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斜面低端的______相同。
(2)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得______。
(3)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永远做______。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______而总结归纳出来的。
(5)通过实验探究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原因,而是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编辑
答案解析
30. 小华总结所做过的力学探究实验,发现:
(1)甲实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后,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直到静止。由实验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所受的阻力越______,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
(2)乙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______运动,根据______原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力的大小。
(3)丙实验:让质量相同的钢球从同一斜槽的不同高度滑下,是为了探究动能与______的关系,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来判断的。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答案】
1.??A???????2.??C???????3.??D???????4.??B???????5.??D???????
6.??B???????7.??B???????8.??B???????9.??A???????10.??B???????
11.??D???????12.??C???????13.??B???????14.??B???????15.??D???????
16.??A???????17.??AD???????18.??AC???????19.??ACD???????20.??ABC???????
21.??AC???????22.??AB???????
23.??惯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滚动???????
24.??10???????
25.??速度 ? 远 ? 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
26.??
形变??0
???????
27.??等于;10 ????????
28.??(1)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2)将砝码放在M1的上面???????
29.??(1)速度;
(2)越远;
(3)匀速直线运动;
(4)大量实验;推理;
?(5)改变。???????
30.??小 ? 远 ? 匀速直线 ? 二力平衡 ? 速度 ? 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察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道基础题。
(1)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在接触面产生摩擦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解答】
ABC.木块随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块相对于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木块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木块不受摩擦力的作用,故A正确,BC错误;
D.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A。
2.??
解:A、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转动的物体,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A错误;
B、物体不受力时,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物体并不是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可能持续运动,故B错误;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既有绝对运动,又有相对静止,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C正确;
D、金刚石原子内部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
本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原子的结构等知识,是一道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3.??
【分析】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在小车中,小球和水由于惯性,它们运动的方向应该相同。
本题考查的是惯性的应用,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学生应掌握并会对此现象作解释。
【解答】
A.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小车是静止的,而杯中水由于惯性则向左晃动,这说明小车是向右加速或向左减速运动,前后矛盾,故A错误;
B.小球由于惯性向左运动,说明小车向右加速或向左减速运动,杯中水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前后矛盾,故B错误;
C.小球由于惯性向左摆动,说明小车向右加速或向左减速运动,杯中水由于惯性向右运动,说明小车向左加速或向右减速运动,前后矛盾,故C错误;
D.小球由于惯性向左摆动,说明小车向右加速或向左减速运动,杯中水由于惯性也向左运动,说明小车向右加速或向左减速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4.??
【分析】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范围为:|F1-F2|≤F12≤F1+F2;三力合成,可以先合成两个力,再与第三个力合成。
本题涉及到多力的合成,可以先合成两个力,再将第三个力与前两个力的合力相合成。
【解答】
三个力中,前两个力12N和6N的合力范围是:6N≤F12≤18N;第三个力为7N,当前两个力的合力为7N,且与F3反向时,三个力的合力为零,故三个力的合力最小为零;
当三个力同向时,合力最大,等于三个力之后,为:F=F1+F2+F3=25N,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分析】?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有时我们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伤害。
本题考查了惯性的知识,是一道基础性题目。惯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多,应学会解释其现象,分清哪些与惯性有关,哪些与惯性无关。
【解答】 ??
A.撞击中,锤头和锤柄一块运动,锤柄受力静止,而锤头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运动,与锤柄结合的更结实,属于惯性现象,故A错误;
B.不再蹬地滑板车继续前行,是因为滑板车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属于惯性现象,故B错误;
C.当汽车的前部遇到撞击时,汽车迅速减速或停止,而人由于惯性会前倾,安全气囊可对人起到保护作用,属于惯性现象,故C错误;
D.撑杆跳运动员上升过程是受到杆的弹力,是弹性势能转化为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不是惯性现象,故D正确。? ?
故选D。
6.??
解:
A、汽车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跳高运动员竖直向下蹬地的力大于他的重力,合力的方向向上,所以运动员就能从地上跳起来。故B正确;
C、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鸡蛋掉在地上时,地面对蛋壳的作用力和蛋壳对地面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故C错误;
D、一袋重500N的米放在地面上,用300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拉力小于重力,不能提起这袋米),此时地面的支持力是200N,这袋米受到的合力为500N-300N-200N=0N,所以这袋米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①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②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
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④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所受合力为0。
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正确、全面理解基本规律是解答的关键。
7.??
解:
A.张楠受到的重力和张楠对平衡木的压力,二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张楠受到的重力和平衡木对张楠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
C.地面对平衡木的支持力等于平衡木和张楠的重力之和,不等于平衡木受到的重力,所以二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D.张楠对平衡木的压力和平衡木对张楠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B。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进行解答,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本题考查了平衡力的辨别,关键是知道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8.??
【分析】
本题考查理想实验,应理解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际实验基础之上的,同时体会如何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以及合理的外推得出物理规律的思想。
根据实际实验得出的现象为事实;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为推论。
【解答】
由题中的表述可知,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①④⑤,由推理得出的结论是②③;
该实验的思路是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控制小车到达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然后逐步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进而推测出平面较光滑和绝对光滑时,小车的滑行情况,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根据这个思路可知,实验操作(事实)的排序为⑤④①;推论的排序为③②,所以排列次序正确的是B.
故选B。
9.??
解:小球在空中运动时,其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小球能够落到原来的小孔,是由于小球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A窗口。
故选A。
(1)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此题考查惯性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惯性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所学惯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
解:A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桨向后划水,同时水给桨一个向前的力,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水推动龙舟向前行驶,故AD错误;
B、龙舟冲过终点后,由于惯性,龙舟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前进一段路程,故B正确;
C、龙舟冲过终点后减速滑行时,速度发生了变化,合力不为0,故C错误;
故选:B。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题考查的是物理综合性知识,在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是很丰富的,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应该不断地从生活中发现物理。
11.??
解:
A、白球撞击红球后在桌面上滚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最终静止下来.故A错误;
BC、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白球撞击红球的同时也受到红球的反作用力,白球向相反方向运动(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且白球对红球的作用力和红球对白球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故B、C错误;
D、手推动球杆前进时,球杆受到了推力也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所以手对球杆的推力做了功.故D正确.
故选D.
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并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③做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此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正确理解基本规律是解答的基础.
12.??
解:
A.乘客受到的重力作用在乘客上,乘客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不符合题意;
B.乘客受到的重力和乘客对扶梯的压力,二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不符合题意;
C.乘客受到的重力和扶梯对乘客的支持力,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符合题意;
D.乘客对扶梯的压力作用在扶梯上,扶梯对乘客的支持力作用在乘客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才彼此平衡,这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是平衡力,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要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就有一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3.??
解:A、小车突然减速时,车速度变小,人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的头部向前倾,“头枕”对人起不到保护作用,不符合题意;
B、小车突然加速时,车速度变大,人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的头部向后仰,“头枕”对人有保护作用,符合题意;
C、小车突然刹车时,车速度变小,人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的头部向前倾,“头枕”对人起不到保护作用,不符合题意;
D、小车追尾前车时,车速度变小,人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的头部向前倾,“头枕”对人起不到保护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分析各选项所示情景,分析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后运动状态如何改变,然后做出判断。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惯性定律的掌握,以及用定律解释惯性现象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4.??
解:A、手上有水,用力甩手,手与水一起运动,受突然停止运动,而水由于惯性要继续运动,从而与手脱离,把手上的水珠甩掉,利用了惯性,故A错误;
B、水平操场上滚动的足球,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会继续运动,最终要停下来,这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而造成的,即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
C、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这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故C错误;
D、子弹从枪膛里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火药的推力,但是仍然向前,这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惯性指的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结合选项中的描述可逐一做出分析与判断。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15.??
【分析】
?本题考查了平衡力的辨别、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等,尤其注意本题中杯中是装有一定量的水的,并且只有柱状容器中,水的重力才与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相等。
(1)对于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必须是柱状的容器中,液体的重力才与对底面的压力相等;
(2)一对平衡力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一对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
A.因为杯子的形变不规则,所以水对壶底的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水的重力,故A错误;
BD.此时杯子静止,即杯子和水所受的总重力与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大小相等,故B错误,D正确;
C.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与桌面所受的压力的作用物体是不同的,所以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C错误。
故选D。
16.??
解:(1)当拉力F为5N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是5N,地面是光滑的,所以木板受到5N的摩擦力是木块施加的,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是5N,方向水平向右;木块相对竖直的墙面是静止的,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是5N;
(2)当拉力F为10N时,木板受到向右的拉力变为10N,但是由于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保持10N不变,所以木板向右进行加速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木块相对竖直墙面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示数保持5N不变.
综上所述,只有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对木块和木板分别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其所处的运动状态,判断其受力的大小.同时根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可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本题首先分析木板的摩擦力方向和大小,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求出木块受到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17.??
解:A、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故合力的大小可能比两个分力都大,故A正确;
B、合力的方向一定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故B错误,
C、合力方向与较小的力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故C错误;
D、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合力的大小比两个分力都大;
反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合力的大小可能与其中的一个分力的大小相等,故D正确.
故选AD.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与二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方向与二力中较大力的方向一致.
本题主要考查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18.??
解:A、用木棒拍打脚垫掸掉上面的灰尘,拍打时,脚垫运动,而尘土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灰尘和脚垫脱离,属于利用惯性,故A正确;
B、汽车转弯时减速慢行,属于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故B错误;
C、运动员跳远时通过助跑增加速度,起跳后人可以借助惯性保持这个速度在空中运动,属于利用惯性,故C正确.
D、汽车紧急刹车时,人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车窗冲去,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人要系安全带,属于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故D错误.
故选AC.
解答本题要掌握: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惯性,但也要注意防止惯性.
本题要正确区分惯性的应用和防止的意义.
19.??
解:A、本实验是探究硬纸板受力时的情况,故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硬纸板,故A正确;
B、质量较大的硬纸板对桌面的压力大,硬纸板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影响较大,故B错误;
C、调整两边的托盘所放的钩码数量,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可以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故C正确;
D、将硬纸板扭转一个角度,可以使二力不在不同一直线上,因此可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故D正确。
故选:ACD。
(1)本实验是探究硬纸板受力时的情况;
(2)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应选择质量小的硬纸板,可以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3)调整两边的托盘所放的钩码数量,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4)将硬纸板扭转一个角度,是为了改变力的作用线的位置,探究二力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设计实验要充分考虑影响实验的因素,还要运用合适的实验方法;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包括四方面:同物、同线、等值、反向。
20.??
解:A、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要控制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故三次实验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下滑,故A正确;
B、毛巾、棉布、木板对小车的阻力逐渐变小,运动的距离变小,故实验表明小车所受阻力越大,滑行距离越短,故B正确;
C、在毛巾表面小车运动的距离最短,因初速度相同,故速度减小得最快,故C正确;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去维持,故D错误。
故选:ABC。
A、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要控制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BC、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本题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考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对现象的分析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知识。
21.??
解:
A、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运动时不一定受到力的作用,故A错误;
B、物体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故B正确;
C、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来决定的,与其速度无关.故C错误;
D、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AC.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平衡力合力为零;
(3)物体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来决定的,与其速度无关.
本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平衡力、惯性等知识,是一道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22.??
解:A、人与台秤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台秤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故A正确;
B、人对台秤的压力和台秤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正确;
C、地面对台秤的支持力和台秤受到的重力,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因此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人受到的重力和台秤对人的支持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AB.
(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3.??
解:快速向前跑是为了利用运动员具有的惯性使人在空中仍能前进的;脚用力向后蹬地,对地施加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地同时对人施加向前的力,人才会向前运动;起跳板上有沙粒,起跳时就会感觉很滑,这是因为起跳板上的沙粒把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所以摩擦力相对滑动摩擦力大大的减小.
故答案为:惯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滚动.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在同样的压力下,物体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远远大于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本题考查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关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24.??
【分析】
物体静止时或做匀速直线匀速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力为平衡力,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本题考查了平衡力的辨别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目
【解答】】
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
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已知水平方向的拉力大小为10N,所以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10N.
故答案为:10.
25.??
解:在实验中为了研究小车运动时受摩擦力的影响,控制小车每一次都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到达水平面时的初始速度相同;如果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假如不受力,小车就不会停下来,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故答案是:速度;远;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的,在实验中,通过小车在不同水平表面滑行的距离来反映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为了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小车运动的越远,表明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如果在平面上不受力,它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该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推理法。控制的变量就是在水平面上的初始速度,是通过让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来控制的;根据小车在越光滑的平面上滑行距离越远,推理出如果没有摩擦力,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26.??
【分析】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为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合力为0。
此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力、合力的知识,难度不大。
【解答】
用力握小球,小球变瘪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
因为包是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包受到的合力为0N。
故答案为:形变??0。
27.??
【分析】
此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平衡力的作用,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知道一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答】
箱子受6N的水平推力,箱子未动,说明箱子处于静止状态,则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推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摩擦力等于推力等于6N;
当水平推力增大到10N时,箱子恰好做匀速运动,所以此时摩擦力与推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等于10N;
当水平推力增大到20N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仍为10N。
故答案为:等于;10。
28.??
【分析】
???????本题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考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根据图中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
用力F拉着木板A水平向左运动(不需要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M1和M2和砝码”相续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绳子的拉力与A对M2施加的摩擦力为平衡力,故测力计示数大小即为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1)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否有关,应控制压力大小相同,甲乙两图中压力大小不同;
(2)为控制压力大小相同,要将砝码放在M1的上面。
故答案为:(1)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2)将砝码放在M1的上面。
29.??
【试题解析】
解:
(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速度;
(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接触面越光滑,则摩擦力越小,当摩擦力越小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3)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家的推理而总结归纳出来的。
(5)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故答案为:
(1)速度;(2)越远;(3)匀速直线运动;(4)大量实验;推理;(5)改变。
(1)每次从相同高度让小车滑下是为了当它们滑到水平面上时,具有一个相同的速度;
(2)根据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就可以得出水平面光滑时摩擦力大小;分析实验现象,即可得出运动距离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3)本实验中用到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来说明当物体所受阻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会发生变化。
(4)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加推理得出的;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题是一道实验题,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该实验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来的。
30.??
解:(1)由实验现象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所受的阻力就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2)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
(3)让质量相同的钢球从同一斜槽的不同高度滑下,小球的质量相同,速度不同,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用到了转换法。
故答案为:(1)小;远;(2)匀速直线;二力平衡;(3)速度;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1)知道阻力大小与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以及运动的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结合实验现象做出解答;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平衡力,此实验的思路是让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得到摩擦力的大小。
(3)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注意控制变量法,速度通过小球滚下的高度来调控,动能的大小通过小球撞击木块移动的距离来体现。
本题是一道实验题,本题考查的是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等实验,是基础性实验,难度不大,关键是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