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如何读出、补充出作者的感悟
2、如何补充出后洞的特点:深、险、远
[教学理念?]
运用主体补充式阅读方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在自习课,我们积累了《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并且疏通了文意。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游山感悟(以次补主,层层递进)
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在游山的过程中悟出了人生哲理,请大家思考一下,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1)在文中第几自然段呢?
第三自然段
明确: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由此,我们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可以知道,下面转入议论了。
(生齐读)
用课本上的话说,这个感悟是什么?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个“得”,如果结合课文具体一点说,就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因为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景观显得极其珍贵。
正如毛主席的一首七绝诗一样,《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够看到如此美景?(反面对正面的补充)
大家在文章中找?也就是说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原文: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三个否定句,从反面补充出了要“极夫游之乐”需要三个要素
“志”“力”“物”。
那么这三个要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谁能不能分析一下呢?
提问。
明确:然而这三者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志”和“力”属于主观因素,“物”属于客观条件。在主客观两个因素中,主观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往往起关键作用。
虽然有时候,人们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只要“有志”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以改变“力不从心”的处境,反之,如果斗志松懈,即使再有力,也会无能为力,所以作者将“志”放在首位。
三个“不能至也”的三层意思,是按三种因素的性能而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3)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以生活补充课本)
2、除了这个感悟,作者游山还有什么感悟呢?(以次补主)
提问。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找个学生读一下。
3、对于作者游山的两方面的感悟,大家思考一下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感悟: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都有共同的因素
“思”,由此可见,两个观点是有联系的:“深思慎取”的观点是在“求思之深”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求思之深”又能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符合逻辑,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4、感悟作者(背景补充)
作者通过游山,可以悟出这些道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应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课件展示: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我们通过文章的解读,也是如此。正所谓:“文如其人”,不,应是“人如其文”。
二、感悟的缘由(以因补果,浑然一体)
作者缘何会有这样的感悟呢?我们仍然按照上面的顺序来分析。
最大的感悟
问:这是在怎样的情境下产生的?
明确:游山过程中感受到的。
问:游哪个山洞获得的?
明确
我们来看看后洞有怎样的特点?
我们来从文章进行分析。
后洞特点:深、险、远
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正
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次要事物补充(人):来而记之者已少。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想象补充: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以虚补实)
行文补充: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正是因为后洞深险远,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才会有“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的遗憾。
总结阅读方法。
2、另一个感悟呢
观石感悟
学生课外探讨
三、写作启示(课内课外
学以致用)
我们来具体梳理一下文章的思路:
作者对于“有得,求思之深无不在也”的感悟,在文章哪个自然段?第三节,源于游洞的经过,哪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作者对于“深思慎取”的感悟,在文章的哪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源于观石的经过,在文章的哪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
明确:先述后议,述议神通
一般来说先叙述,后议论。反之则显空洞。诗经中的《氓》的第三段抒情议论,是为了突出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变化。
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事和理,在神上应该相通,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我们写文章亦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