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故都的秋》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是一群少年,而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中年时期创作的作品,让少年人去理解中年人的愁,这本身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所以我想到了以读促解、小组合作、知人论世、引入相关作家作品促进对本文的理解这些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作家浓郁的主观感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沉的眷恋。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品味景语与其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故都的秋味,研读文字背后的郁达夫。
难点:研读文字背后的郁达夫。
教学策略:以读促解、小组合作、知人论世、引入相关作家作品促进对本文的理解
建议:
1、利用ppt制作课件,播放相关图片及背景资料,直观可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以小组合作来解析文字,品读文字背后的作者,可集思广益,并在讨论中使思考更加深入、全面。通过知人论世,介绍作家及背景,来辅助理解;介绍相关作家作品,在文字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者。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二.解题
三初读课文
四再读3—11段,并用短语概括故都的秋景图。
五三读课文,选图品秋及文字之后的作者。
六
课堂小结
大家还记得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是如何描写秋景的吗?师生齐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南国之秋在毛泽东的笔下师如此绚烂壮美,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北国之秋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故”字从时间上看历史悠久,比如故居;从情感上看,眷恋之深,比如故交。
不久前的月考中大家写了一篇小作文《校园真美》,在我看来,同学们的琅琅书声就是校园中最美的风景之一,接下来,我们每个人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并思考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在哪几段?
师读生个读生齐读
小结:故都的秋的特点见文眼句。师解释文眼,师生齐读: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中3—11段集中描绘了故都的秋景。
明确:有破院秋色,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师小结并提出研讨问题。
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言为心声,作家笔下的景物皆为作家内心世界的反映,那么,你能透过文字读出郁达夫的心声吗?请每组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品析,并探讨“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师一个怎样的人?”(探究要求:1抓住关键词句品味
2
发言时要言之有据
3学会合作)
1赏析破院秋色
明确:从作者对景物的选取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淡雅素朴为美,以沧桑厚重为美。
2赏析秋槐落蕊
明确;作者为何写得如此细腻?那师因为作者有颗敏感细腻的心。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我看来,只要有颗这般细腻敏感的心,哪怕再熟悉的地方依然有风景。
3赏析秋蝉残声
明确:人到中年,人生短促,流年似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蝉本无知,文人闻蝉而悲,只因心中有愁。如杨万里《听蝉》:“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郁达夫同年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两句:“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人到中年的郁达夫想到韶光不再,听到这秋蝉的残声,心中怎能不感觉悲凉?
4赏析
秋雨话凉
明确:写都市闲人话秋雨,典型的京人京腔京韵,郁达夫的秋雨话凉让人想到宋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如此评到:“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其实,无论是蒋捷还是郁达夫不都是借这冷雨来话人生之凉吗?
5
赏析
秋枣奇景
明确:(抓住秋燥颜色品味)
课堂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五幅秋图,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作者内心的细腻敏感,读出了作者借蝉、借秋雨来话人生的短暂、悲凉,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坦率、真诚的郁达夫。清、静、悲凉是郁达夫的秋,那么,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有这样的色彩呢?(补充其个人经历性格)郁达夫是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其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后,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北京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在历史中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秋色的心情重游故都。最后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郁达夫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生忆旧知
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探究结果
创设教学情境,以旧知导入新课学习,一举多得。
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以读促解。
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句。
1以小组合作形式来研讨课文,使学生在研读讨论过程中享受阅读分享,思维碰撞的乐趣。
2言为心声,郁达夫言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师引领学生尝试品读文字背后的作者,从而达到对作品作家的更深入的理解。
3.师在总结时以其他作家相关作品为桥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也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4.介绍作家及作品创作背景,以知人论世为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5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某些论述,来帮助学生理解景语即情语。
板书设计:
(
清
静
悲凉
深沉的眷恋
独特的审美
细腻的内心
坦诚的表达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景
味
情
人
故都的秋
破院秋色
落蕊秋意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枣奇景
郁达夫
)
分层作业设计:
以铜都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从“春夏秋冬”四字中任选一字填入题中括号里,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求融情于景。
单位:铜陵市实验高中
姓名:
夏涓涓
日期: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