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5 14:4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验式”教学模式教案设计
课题
兰亭集序
授课时间
第19周
星期
一、二
设计教师
教材学情分析
《赤壁赋》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予的旨趣。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课堂上强化翻译,完成相关字词句的积累,同时重视诵读,为下一步深味文意及写法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赋,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法
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教学法,诵读感知法,问题导读法
学法
自主阅读法,朗读背诵,合作交流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布置课前预习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设计出若干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给学生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结合课后练习的思考,达到教学目的。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意见
自学交流
10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东坡肉,东坡真迹,东坡扇,东坡画。阐述苏轼的旷世奇才之处。
了解赋的题材特点?: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一种富有文采韵律,兼具散文与诗歌的特征,可以咏物写志抒情的文体。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
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
2.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3、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结合教材与《学与测》自学整理作者,创作背景,文章大意。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本质疑
5
鼓励学生自由提问,质疑问难,提出在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内容。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学生自由提问,质疑问难。
在质疑过程中让学生能好地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互动探究
25
探究问题一文言现象大盘点(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2.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名作动)吟诵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3)不知东方之既白
(形容词作动词)
发白发亮
3.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指明月停留
今义:A.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比喻犹豫不决;
C.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来回波动,起伏。
②白露横江
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九月七八或九号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指旷远的样子。
今义:A.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失意的样子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私募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
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
4.特殊句式: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之下游)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③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以“之”为标志
④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以“者”为标志。
探究二:研习第一段
1.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先用原文回答,
在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有何举动和感受呢?
举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
探究三:研习第二段
1.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多么令人陶醉,接下来,主与客还会怎样呢?(原文)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作者为何一再吟诵“美人”,其中有何深意?
明确:“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中是“贤主”“美政”的象征,作者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但内心身处并没有忘记国家的社稷。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箫声有何特点?(原文)
明确:“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探究问题一(解决字词):
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特殊句式
探究问题二(研习第一段):
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先用原文回答,
在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有何举动和感受呢?
探究问题三:研习第二段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多么令人陶醉,接下来,主与客还会怎样呢?(原文)
作者为何一再吟诵“美人”,其中有何深意?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箫声有何特点?
1、学生讨论、交流
当堂反馈
3
1.名句默写: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2)(

歌窈窕之章。
(3)
桂棹兮兰桨,


下列划线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A.白露横江
愿举国为内臣
B.行李之往来
徘徊于斗牛之间
C.凌万顷之茫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太子丹恐惧
杯盘狼藉
以课堂练习的形式检验,意在让学生理解和分析重要的问题。
提炼总结
2
禅宗大师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那么你们觉得东坡笔下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好好思考剩下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
?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意见
自学交流
2
检查背诵,分组阅读文章。
多角度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文本质疑
3
1.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引导生生互答,主要以生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为主,学生解决不了时老师进行适时点拨,师生互答,共同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
1.朗读课文,把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标注出来,然后小组件合作交流,相互解答。
2.记录同学们提出来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文章,边思考边阅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互动探究
25
探究问题一:阅读第二、三自然段
夜游赤壁,本是一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乐事,但随后却由喜转悲,那么悲从何来呢?请找出这两段中与“悲”相关的容?
①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见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多么悠远,我所思慕的贤人啊,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美人
: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悲从歌中来(政治失意)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人箫声,幽怨生悲
悲从箫声中来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历史人物的遭际使之感叹人生虚无。
(3)悲从“怀古”中来
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长江无穷,而自己却生命短暂。想要获得长江一样无穷的生命以有足够的时间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完全不可能的。(4)悲从人生中来(个人渺小,人生苦短)
互动探究二:阅读第四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解析: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
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是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②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③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1、提示学生朗诵时要注意语调、情感。
2、学生讨论、交流
当堂反馈
8
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通过问题,总结分析。
以自由言论的形式检验,意在让学生理解和分析重要的问题。
提炼总结
2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能力提升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感情的变化:饮酒乐甚————
愀然—————喜而笑
作业反馈
教学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