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阅读此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反复阅读,体会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文言语感;二、知人论世,品味情感和旨趣,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这是高一年级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三个古文单元,在已学习必修一古代叙事散文和必修二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和理解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限于文言基础知识的储备不足,在个别词句上需要给学生重点强调,加强其积累。另外由于高中生人生阅历有限,对于古代抒情散文当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旨趣、哲理与思考,会成为他们理解的难点,这也是课前备课和课上授课所要亟待处理的问题,找寻一种合理的授课方式,将古人深邃的哲学和人生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给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文章,疏通文意;
反复吟诵,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体会作者情感和文章旨趣;
过程与方法
(1)听教师朗诵,把握阅读的节奏和语气,掌握阅读的方法;
(2)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揣摩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情怀;
(2)认识作者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的原因,以及在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再“悲”的情感变化;
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读法,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运用品味赏析法,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运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2个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文本内容做了梳理,疏通了文意,在此基础之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文的思想内涵。
(二)主体内容
通读文章,把握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记山水是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下面我来范读文章内容,请大家从段落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信可乐也”“岂不痛哉”“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前两段的情感词是“乐”,那么作者为何而乐?请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小组讨论这个问题。
前后四人为一组,两分钟讨论时间,请代表回答。(提示角度:人、景、事、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激,映带左右”(美景)
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雅(良辰)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事雅(乐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视听之娱”
——
情雅(赏心)(分层放PPT)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王羲之之乐,乐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皆备。
小结:明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这样一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自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3、为什么情感会突然间由“乐”转“痛”?
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情迁”,一是“物非”,一是死亡。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些痛苦是由前面说的快乐而来的,每个人都有喜爱的人或物,但人的情感是会变的。终有一天,我们会厌倦,到这个时候,痛苦就出现了。(情迁)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物”会变,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物会消亡。花开得再美,只是一时的艳丽,但终有花谢的那天。(物非)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短暂。(死亡)——死生亦大矣。
简言之,只要你喜欢了,爱了,快乐了,痛苦就接踵而至了。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利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未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作者消极吗?
明确:不消极
那为什么作者要发出感慨?
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有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
明确:生命长短有定数,不可主宰,但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活的更精彩和怎样死的更厚重我们可以主宰!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广度。
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转“悲”了呢?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悲”是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
明确: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有同感,死生亦大
悲
二悲——今人一生死齐彭殇的虚妄,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千古一悲
小结: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三)难点讨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提示:钱穆曾说过:“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资料补充: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而王羲之反对这样的生死观,提出了批判。
明确: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虽说王羲之的情感由“乐”转“痛”,但他的情感并不消极,而是从“悲伤”中悟出了生命可贵的道理,悟出了生命就要勇于追求的道理,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
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满;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所以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无的执着努力。
(四)课堂小结
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盛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批判了庄子把死生等同起来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八、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人、景、事、情
痛——人生感慨
悲——死生之辩
九、延展活动(机动环节,可留做作业)
请用王羲之的生死观解读顾城的诗歌《避免》、金庸的《神雕侠侣》第二十九回中所选片段以及《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所选片段。
要求:(1)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300字左右即可。
(2)运用《兰亭集序》中所学到的生死观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答疑,教师就共同问题点拨。
附文本:
避免(顾城)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意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神雕侠侣》第二十九回
劫难重重(节选)
杨过怕她伤心,不敢和她眼光相对,抬头望望天色,但见西北边灰扑扑的云如重铅,便似要压到头上来一般,说道:“瞧这天怕要下大雪,得找家人家借宿才好。”他们为避火势,行的是山后荒僻无路之处,满地乱石荆棘,登高四望,十余里内竟然全无人烟。杨过道:“这一场雪定然不小,倘若大雪封山,那可糟了,说不得,只好辛苦一些,今日须得赶下山去!”
小龙女道:“武三叔,郭姑娘她们不知会不会遇上蒙古兵?全真教的道士们不知能否逃得性命?”语意之中,极是挂念。杨过道:“你良心也真忒好了,这些人对你不起,你还是念念不忘的挂怀。难怪当年师祖知你良心太好,怕你日后吃苦,因此要你修习得无情无欲,甚么事都不过问。可你一直关怀我,十多年的修炼前功尽弃,对人人都关怀起来。”
小龙女微微一笑,说道:“其实啊,我为你担心难过,苦中是有甜的。最怕的是你不要我关怀你。”杨过道:“不错,大苦大甜,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癫,可不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小龙女微笑道:“你不是说咱俩要到南方去,种田,养鸡,晒太阳么?”杨过叹道:“我只盼能够这样。”
林黛玉在《红楼梦》第三十一中说:“人有聚时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即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生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写完后小组交流,教师请人回答并进行点拨。
明确:顾城和林黛玉的观念比较消极,害怕承受而不敢轰轰烈烈地去投入,去追求,他们表面上是在躲避痛苦,可实际上他们连追求中的快乐也都舍去了。而小龙女为了杨过,哪怕有苦有痛,却也愿为了甜而去追求,她的观念是积极的。
十、作业
(机动——拔高):生死,一直都是文人们永恒讨论的话题。关于生死观的问题,历代文人的讨论数不胜数,请你再找一找,看看古今中外还有哪些生死观的文章,归纳他们的生死观,并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