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体会景、情、理的融合,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体会景、情、理的融合,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适”等实词,“之”、“而”“乎”、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
(1)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好助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投影诗歌: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不为所动)
身如不系之舟。(不受束缚)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随遇而安)
点评:这首诗看似苍凉,但其实是自嘲,更是与自己的命运的和解。泰然自处。
背景说明:
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反对新法,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即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历时五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后神宗将苏轼贬到黄州。黄州七年,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暂居庙里,后来得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苏轼曾感叹:“黄州真如在井底!”的确,黄州对苏轼来说,就像是一口废弃的枯井,但苏轼却不是那只井底之蛙,他在这口枯井里算账、耕种、盖房、酿酒、念佛、读书、交友、作诗、著书,忙得个不亦乐乎,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在这口枯井中,慢慢流淌出滋润苏轼、滋润他人、滋润后世子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甘露。《赤壁赋》便在此刻应运而生。
展示图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风景能洗涤人的灵魂,而人,也常常提升风景的内涵和境界。
二、理清思路
1.诵读全文,初步感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子,面对黄州的山水明月,心情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圈画出最能体现情感变化的词语。
正音:何为(wèi)其然也?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
2.找出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板书:乐————悲————
乐
乐极生悲是人之常情,所以在上一篇《兰亭集序》里,王羲之是从乐到痛再以悲作结。难的是把悲情自我消解,重新快乐起来。这就是苏轼之为苏轼的原因,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气质,苏轼就是那个总能走出人生泥淖的人。
三、赏乐之境
苏子因何而乐?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
那么,赤壁赋一开始,苏子因何而乐?从哪里可以看出??
1.学生概括分析。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在牡丹亭里有这么两句唱词。(快乐的缘由今古没什么差异)
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正是一年好时节)既望:十五(望)过了十五,即十六。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水天一色。天地美好)状语后置句式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雅兴大发)属:劝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泛舟畅游)定语后置句式
赏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心旷神怡)
乎:形容词词尾。
板书: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古仁人之心都是一样的。总有一些相同的东西,能触发一些相同的人相同的情怀。就是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延绵千年的诗意。
2.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点评:柔和舒缓愉悦。带着笑意。慢慢走,欣赏啊。
四、感悲之情
既然泛舟赤壁有如此雅趣,为何苏轼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
或者说,苏子为何突然由乐转悲?有几层原因??
1.学生概括分析。
客人吹箫,箫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
是否有补充?具体来看。
(1)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怎样描述“箫声”的?(学生齐读)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复习:舞、幽,使动用法)
探究:学生可能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这时需要借助投影,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可能是借景浇心中之块垒。
好的文章,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没有一个情节设置是多余的。(正如大家所看到的)
在客人以箫应答之前,苏轼唱歌了。唱的什么?齐读:“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大家能理解这歌里的微言大义吗?苏轼刚才是不是就在诵明月之诗。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两次诵歌。
投影内容: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肢,思她受煎熬。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划破清澈的江水啊,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悠远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诗里面讲的就是怀美人,现在唱歌了,居然唱起了‘兮’字,‘兮’是楚辞最常用的语助词。楚辞两种比喻。“香草喻,美人喻。”??通常美人什么?用‘美人’指君王,用‘天一方’指被疏远。
参看课下注释17。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可能是借景浇心中之块垒。
2.学生示范朗读第二段。
小结:悲从何来?
所唱之歌:政治失意,疏远于君。
所听之箫:箫声幽怨,使人伤怀。
板书:歌箫互答
于是苏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如何抒其悲?
(2)来自客人的回答,感慨人生短暂。
板书:人生短暂
仅仅是人生短暂吗?或者说,人生短暂的大悲凉源于什么?有几层意思?
还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处境的对比。
写曹操,接连三问。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英雄一世,照样功业难成。被动句。壮语后置。宾语前置。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不是最有名的啊,干嘛不观沧海?为什么选?乌鹊即贤才。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写的渴求贤才。应了上文圣主贤臣。此情此景。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壮山河)
破荆州,下江陵……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盛气势)
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又如何)
入世不得,转而弃世。(避世)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断友朋)渔樵耕读:隐士代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绝世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人生)
朗读提示:
是非成败转头空。伟大的帝国,辉煌的功名,一世英雄,而今安在?一连串铺排气势上扬,后猛然下落,形成强烈的落差。似乎彻底否定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意义。读曹操应读出霸气。语速要快一点。读现在的境况时语速要慢而低沉。
插入:学生示范朗读第三段。
还有吗?
补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状态?理想。能实现吗?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乎:句中停顿。可见理想和现实矛盾。
注意这儿的风是“悲风”,而不是“清风”了。明月也不是那美人了,而是士大夫逃离现实的精神寄托。
五、悟“喜”之理
此时的苏子,怎样劝慰烦恼的客人呢?(同桌、前后桌可讨论2分钟)
1.学生概括分析。
(1)变与不变,水月为喻。
板书:变与不变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盖、曾)
客人既然执着于水月不可得而不得开脱,我便从赤壁的水月说起仍以水月为喻冲刷哀愁。世间万物如水月,有变也有不变的一面。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客说人生苦短,我说何必纠结。相对静止,绝对运动。(物理、哲学)
角度问题。变,肉体消亡。个体消亡。
不变,精神永存。人类永存。何哀何羡?
投影齐读:
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苏东坡>序》
从悲情走出,只解决了第一步,告别过去。要解决人生的难题,还要继续思考,明天如何?即消解了悲情之后?如何得乐?
(你们觉得,这个教育体制不对劲,但如果给了你自由,比如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即,把你从现在的沉重的学习状态解放出来,然后呢?你是更可能抓紧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是更加放纵自己——比如,你可以想想你的寒假和暑假是怎么度过的。——不是所有的抵抗和反叛都是在走向光明,它很可能只是从黑暗走向黑暗。好在苏轼自己给出了解答。)
(2)不取与取,人人共适。
板书:不取与取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东坡志林》)
苏轼非一般的闲人。山水自然成了苏轼和大多中国文人的避难所和后花园,它们提供着沉默和永恒的灵魂栖居之地。时乖运蹇,也能随缘而化,命运多舛,却可以超然忘我。
2.齐读全文。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
补充:主客问答——赋
(1)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chī)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常用主客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
(周伯通:左右手互搏。)
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因为失落的入世经历感到悲观,主是深受道佛影响的苏轼,因缘自适,随遇而安。两个苏轼自己和自己谈论人生,商量未来,终于讲和。一个融合三家思想,从而在任何状态的人生中都能游刃有余的苏东坡横空出世,从而照亮了此后的整个中国文化史。
六、课堂小结
本文景则水月流光,情则悲乐相生,理则物我两适。那一个夜晚的那一袭清风和和那一轮明月是自由的,那一条大江和那一叶小舟是自由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清风明月的夜晚,泛舟、饮酒、吟诗、望月、观水、怀古、论世,这正合了“与对的人、于对的时间、在对的地点、做对的事
”这样的人生至境。
当苏轼甲与苏轼乙驾一叶扁舟随波而去,经过彻夜长谈,成功穿越了那一条大雾横江的河道,我们知道,优秀的船夫苏东坡成功地越过了他人生的暗夜。(一个融合三家思想,从而在任何状态的人生中都能游刃有余的苏东坡横空出世,从而照亮了此后的整个中国文化史。)
?????
我们的暗夜在哪里?当这一天到来,我们能不能拯救自己?我们将怎样拯救自己?
?????
东方渐白,昨日之盏已更,明日之酌已斟,你准备用什么姿势饮尽你的人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选读苏轼《东坡志林》,对照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了解苏轼笔下的自我和其它作家笔下的苏轼。以“我眼中的苏轼”为话题,写400字短文。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