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限时训练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2.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
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3.(2020·江西抚州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26)唐代科举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以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曰短长。但在宋代被废止,并出现了糊名之制,所凭只是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科举制度更趋严密化、规范化 B.唐代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C.科举逐步丧失人才选拔的功能 D.宋代僵化专制的制度设计
4.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5.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6.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
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7.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
A.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 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C.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 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
8.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9.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初唐时期
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中期
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唐朝后期
“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
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10.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11.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协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东汉末年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这一变化
A.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 B.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D.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12.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 )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3.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 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 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B.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
15.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明经虽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难做到大官;进士虽难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视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唐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工业革命前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必要性,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
1.B
【解析】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按军功授予爵位,可见该制度仍然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实行军功授爵制度,与平民参政问题无关,排除C;实行军功授爵,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
2.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郡县一级下的官吏都属于郡守或县丞的属官,这说明这些官吏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机制,A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3.A
【解析】根据唐代“参考学子以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到宋代“出现了糊名之制,所凭只是考试成绩”可知,宋代科举制实行“糊名之制”,选拔依据只是考试成绩,废止了唐朝还依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等内容,这种变化反映出科举制度更趋严密化和规范化,故选A项;唐代社会环境的宽松自由不是题干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科举逐步丧失人才选拔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变化主要是科举制逐渐趋于制度化和科学化,不是宋代专制制度的僵化,排除D项。
4.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各司其职,彼此制衡,故A项说法正确;两个权力机构的权力难以实现平行和平等,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监察权是最高层级,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5.A
【解析】廷推制度中,吏部主持,“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因此推选所得人选往往较为合适,这种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用人权,同时又限制了官员形成朋党,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强化,A正确;廷推制度不是选官制度,而是官员“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的一种制度,排除B;题干并未涉及决策机构权力变化,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6.A
【解析】明太祖对数千名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体现了明朝初年国家重视对地方的掌控,A项正确;明太祖并未扩充地方官僚队伍,没有使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B项错误;“监察制度”成熟和官员腐败情况严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7.B
【解析】唐太宗委派宦官巡查西南夷,并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代表皇权的权威到达西南夷地区,有效的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西南夷地区的权威,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B;唐太宗委派宦官巡查西南夷与三省六部没有关系,不能体现三省制废弛,排除A;唐太宗委派宦官不代表宦官掌握了监察权,排除C;题干中的措施并不一定能保证国家政治清明,排除D。故选B。
8.B
【解析】据题意可知,汉初确立爵位和分得土地的依据是在推翻暴秦、消灭项羽战争中所立功劳大小,即按照军功进行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故选B;等级秩序明显不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汉朝统治基础的构成,排除C;材料主要强调权力和财富分配的标准,没有涉及社会关系是否稳定的问题,排除D。故选B。
9.A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唐代士人参加科考,从最初所有人都能报考到需要审核,再到“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可以看出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学的衰败,排除B项;“唯一通道”表述错误,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流动性加强,排除D项。
10.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定级的中正官员由中央职官兼任,这体现的是选官权力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B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
11.B
【解析】各州别驾隋以后由中央统一任命,反映了地方人事权转移至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是隋代以后科举制取代原有选官制度的结果,故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刺史即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隋唐以后各州刺史已是行政官员并失去监察权,且材料反映的是别驾职权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判断别驾是由士族还是其他阶层出身的人担任,无法得出中央任命别驾打破士族垄断政权的结论,故排除D选项。
12.B
【解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文官制度。依据材料可知甄别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留任与否的判断方式,是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措施,目的是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B项正确;甄别制是针对文官而采取的措施,没有体现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甄别制为权贵提供通道,排除C项;甄别制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北洋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
13.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涉及科举的历史积弊,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仿效中国科举取士,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可知,推行新政、兴办学堂是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是应被停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4.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央人民政府系统,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相关内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具有片面性,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政协运作”。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5.D
【解析】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产生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没有涉及垄断资本对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6.(1)特点:分科考试,形式多样
分初试、二试、三试,程序规范;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注重时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别:唐代科举: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英国:国王和权贵的恩赐;依靠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
(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英国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政党政治下首相及内阁大臣时有更替,需要保持政府运作的稳定和常态,所以形成了文官制度。
共同: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可见唐代科举制的特点是分科考试,形式多样;由表格可见分初试、二试、三试,程序规范;由材料“《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可见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由材料“答时务策三道”,可见注重时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小问,唐代科举考试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而英国,由材料“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可见国王和权贵的恩赐。由材料“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可见依靠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
(2)第一小问,经济上,由材料“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运行复杂,经济规模扩大,这要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而原先的文官显然不适应需要;政治上,由材料“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可见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客观需要需要保持政府运作的稳定和常态。第二小问,由材料“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可见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由材料“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见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由材料“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可见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