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怎样求合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怎样求合力》,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说教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我们在第三章讨论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示意图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基本性质力的相关内容,本节内容研究力的合成的问题,是上一章知识的深化与应用。
力的合成在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力学问题学习的基础工具。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了矢量计算的方法,为以后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本节课设计的探究实验中涉及到的等效替代思想同样贯穿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
本节的教材安排从斜拉桥钢索的拉力入手,通过分析钢索对塔柱的作用力的效果引出合力、分力的概念;紧接着利用等效替代思想设计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体会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最后,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形求合力的方法,会用作图法画出共点力的合力。
说学情
学生在第三章已经学习过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初中时也已经接触过平行四边形的几何性质。但是学生在此之前一直学习的是代数运算,在运动学知识的学习中也是以代数运算为主。初次接触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个别同学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矢量合成的计算过程往往不太习惯。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并且很多学生对等效替代思想不是很熟悉,因此我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在学习习惯上,很多同学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说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重点: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与技能目标:
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过程与方法:经历求合力的探究过程,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探究力的合成的方法感兴趣,乐意跟同学合作探究,认识到基础知识的应用价值,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四、说教法学法
要让学生能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说教学设计
1、创设教学情境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杨浦大桥钢索上的力为例子,引出分力与合力的概念。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兴趣,并且在其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在求合力的时候要如何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要怎样确定?
2、设计实验探究
通过上一环节,自然地提出实验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合力与分力满足怎样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提出猜测:分力之和可能等于分力(或者更多其他猜测)。然后向学生讲述,在实验中根据实际情况如何设置实验:第一个问题,如何表示出合力和分力的等效关系?第二个问题:如何探究他们的力的大小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利用等效替代法,分别使用一个力和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将橡皮筋拉到同一位置,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就是物理学习中的“等效替代”思想;第二,要研究分力与合力之间大小和方向的关系,就要表示出力的方向和大小,在实验时记下弹簧测力计拉的方向和测力计的读数,用力的图示法就可以表示出力的方向和大小了。
相比起直接告诉学生实验原理,这样通过两个问题指出我们实验设计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地得出本次实验的主要原理,学生经过了思考和探究,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和物理实验思维的培养。
实验仪器:细线,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刻度尺,三角板
方法:学生辅助,教师进行黑板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学生协助教师完成)
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记录末端位置记为O点,记下弹簧测力计的方向和读数;之后换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将橡皮筋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点,记录两个测力计的方向和大小,作出三个力的图示。
在此之后,学生直接观察发现三个力并没有明显关系,教师需加以适当引导:利用辅助线使两个量建立联系,引导学生作出平行四边形。
整个实验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物理实验思想,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思维。
3、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以分力的两条边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边之间的对角线与合力几乎重合。
得出结论: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出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作平行四边形,两分力之间的对角线为合力。
4、概念明确:
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定则之后,就要进入利用平行四边形求合力的环节。首先让学生明确,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作用点在一点上或者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上的力叫做共点力,求合力的两个分力必须是共点力。
5、规律拓展应用:
力的合成规律推广:
对学生来说,单单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在定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
(1)两分力F1、F2同向():F合=F1+F2
(2)两分力F1、F2反向():F合=|F1-F2|
(3)两分力成一定角度时:平行四边形定则
(4)合力的变化范围:|F1-F2|≤F合≤F1+F2
6、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三点:一,实验中的等效替代思想;二,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三,合力的变化范围。
7、课后思考及作业练习:
取大小分别为15N、20N的两个力,改变它们的夹角分别为30°、45°、60°、90°、120°,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并思考:当分力的大小不变时,合力大小与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课后的习题练习旨在延续课堂上的思考,达到下课铃响思考不停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的兴趣,培养它们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