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
【研修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导学流程】
回顾旧知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介绍
杜甫,(712——770)字 ( ) ,生于河南巩县,是名诗人( )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少陵,故自称( ),世称 ( ) 。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左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之后,授官 ( )。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 ),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 )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 )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年代,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 )主义诗人。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誉为 ( )。其作品集有( ),诗歌风格( ),政治理想( )。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万姓流离。(时代背景)
弃官入蜀,草堂暂居。
满腹深情,瞻依凭吊。(创作心境)
杜甫草堂
成都西南三十里,有小溪逶迤而行,溪边青草萋萋,修竹葱笼。——浣花溪。
沿溪有青砖碧瓦,古色古香之建筑群落。——杜甫草堂。
草堂系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在成都闲居时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朗读《蜀相》,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 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我们还学过哪些这种题材的诗作?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祠堂”写起,有何用意? 柏森森有什么深意?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为什么?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奠定了
这首诗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拓展思考】
分析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总结他的诗歌特点。
【课堂小结】
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课堂检测】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
C、“自”与“空”两个字, 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怀古咏史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答案:
三、
1、咏史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我们来看此诗的首联,如果“丞相”换成“蜀相”如何?
明确:丞相是属于国家的,蜀相仅仅属于一个小地方。丞相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祠堂”写起,有何用意? 柏森森有什么深意?
明确: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总写环境,令人肃然起敬。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明确: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自”“空”二字是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明确: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慕之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确: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课堂小测
1、C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错
2、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