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的重要功能,这承接了上一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的结构,同时本章节的理论知识是学习下一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对事物的探究有热情。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节通过动画、文字、图表资料等具体展示某些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正确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鉴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首先是生命观念,
(1)生命观念:在理解核心概念(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其次是科学思维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高归纳与逻辑推理能力;
下来是科学探究
(3)科学探究:根据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设计实验探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
最后是社会责任
(4)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生物必修一新课程标准,以及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了学生准确的区分三种运输方式,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是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物质,从而要载体与能量的参与,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种特殊性。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主动运输。
五、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然后是学法分析:
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下面我就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青藏高原的美景,教师提问:为什么大部分人去到那里,会产生头痛、恶心甚至晕厥等高原反应?有人说缺氧,那氧气究竟是如何跨膜转运的?人体内的其他物质又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动画演示,归纳被动运输。
【展示动画1】氧气进入肺泡细胞的过程。
【引导观察】氧气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运输的过程中有没有借助载体蛋白?学生观察讨论回答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
【分析小结】像这样,分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作自由扩散。
【衔接过渡】高原旅行不仅要注重氧气的供应,还要注意能源的补充,葡萄糖作为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它是如何进入红细胞,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的?
【展示动画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过程。
【启发提疑】观察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它和自由扩散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点拨小结】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这种运输方式称为协助扩散。
【引导比较】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都不消耗能量。
【归纳总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也叫顺浓度梯度转运,都属于被动运输。
(3)科学探究,突破主动运输。
物质能不能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呢?学生猜测能,教师点拨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比如人体摄食约3小时后小肠上皮细胞内葡萄糖的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若旅行途中你没有能源物质可以补充了,那外面这些稀少的葡萄糖如何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呢?
【模型演示】假如山脚一个货物,它如何逆流而上,到达顶峰?学生回答:用小车载着物体并给它一个外力。
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4)列表比较,巩固迁移。
引导学生结合类比模型从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影响因素、实例等方面对各方式进行列表比较。
(5)回顾旧知,学习胞吞胞吐。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6)课堂总结
1.
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
随堂训练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预计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完成全部教学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