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分类及转化(2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物质分类及转化(2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05 17:17:55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7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总结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的一般规律,领悟学习分类法的意义,尝试从已知物质(如CO2)的性质,通过类别演绎预测未知物质(如SO2)的性质。
(2)
通过归纳相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的模型,并应用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教学重点: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
引入
【阅读资料】Na2SO3(亚硫酸钠)有用,但自然界中没有。
【提出问题】如何制备Na2SO3(亚硫酸钠)?
【小结】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之一:利用物质转化实现物质制备
环节二
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任务一】寻找制备Na2SO3的原料
【小结】建立元素观
【过渡】这些物质都能用于Na2SO3的制备吗?
【小结】基于物质类别认识物质性质
【学生活动】根据物质组成,确认所属类别,依据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对其共同性质进行归纳和演绎。
【梳理】各类物质的类别通性
【小结】利用分类法寻找制备Na2SO3的物质,既可使思维路径变得更加有序,又能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
环节三
从物质类别的视角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任务二】设计制备Na2SO3的转化路径
【活动1】基于各类物质的类别通性,将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转化关系以图示的形式呈现。
【展示】“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图”
【讨论】绘制过程
【讲授】以物质类别为点,以某一核心元素构建的物质系列为为线,建立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转化关系。
【活动2】运用“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图”设计以Na为原料制备Na2SO3的转化路径。
【展示】学生设计的转化路径
【思考】1、生成盐的途径都有哪些?
2、这些方法都能用于Na2SO3的制备吗?
【小结】关注反应规律
【小结】“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图”的意义:用于预测某种物质的性质以及某种物质的制备
环节四
小结
【小结】物质制备的本质:基于元素守恒原理传递核心元素的同时,运用反应规律实现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
1
2练习题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一定条件下,与酸、碱、盐都能反应的物质是(

A.CaO
B.Na2CO3
C.CaCO3
D.CO2
2.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A.Zn→H2
B.CO2→CaCO3
C.Fe→Fe(OH)3
D.Ca(OH)2→CaCO3
3.某同学把氢溴酸(HBr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与盐酸划为一类物质,其理由是它们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A.
2HBr+Na2CO3===2NaBr+H2O+CO2↑
B.
HBr+AgNO3===AgBr↓+HNO3
C.
HBr+NaOH===NaBr+H2O
D.
2HBr+2Ag===2AgBr↓+H2
4.下列四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共性的是(

二、非选择题
5.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图中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6.写出三种制取NaOH的方法,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参考答案】
1.B、2.C、3.D、4.C
5.
2Ca+O2===2CaO
CaO+H2O===Ca(OH)2
CaO+
CO2===CaCO3
Ca(OH)2+CO2===CaCO3↓+H2O或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2HCl===CaCl2+2H2O
CaCO3+2HCl===
CaCl2+H2O+CO2↑
6.
Na2O+H2O===2NaOH
Ca(OH)2+Na2CO3===CaCO3↓+2NaOH
Ba(OH)2+Na2SO4===BaSO4↓+2NaOH
2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7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总结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的一般规律,领悟学习分类法的意义,尝试从已知物质(如CO2)的性质,通过类别演绎预测未知物质(如SO2)的性质。
通过归纳相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的模型,并应用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课前学习任务
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分别含有Ca、C元素的物质。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寻找制备Na2SO3的原料。
【学习任务二】根据典型代表物梳理各类物质的类别共性,并用图示的形式呈现不同物质类别间的反应关系和转化关系。
【学习任务三】运用“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图”设计多种制备Na2SO3的方法。
【学习任务四】课后调研:工业制备Na2SO3方法。
推荐的学习资源
1.
2.
1
2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7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反思,提炼分类的意义和方法。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丁达尔效应,能区分溶液和胶体。能指认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课前学习任务
将超市采购的物品进行分类,说出分类依据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阅读科普短文,对短文中划线物质进行分类。
【学习任务二】预测SO2的性质,形成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学习任务三】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学习任务四】课后调研:1、生活垃圾运送到垃圾转运站之后如何实现垃圾分拣。
2、胶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推荐的学习资源
1.
2.
1
2练习题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分类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A.
CO2——酸性氧化物
B.
Fe2O3——碱性氧化物
B.
NaHCO3——酸式盐
D.
Na2CO3——碱
2.实验室里有4个药品橱,已经存放以下物品,
药品橱甲橱乙橱丙橱丁橱药品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木炭铜、锌
实验室新购进一些碘,应该将这些碘放在(

A.
甲橱
B.
乙橱
C.
丙橱
D.
丁橱
3.有如图所示的两种物质的分类方法: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
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
C.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4.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
乙醇溶液
B.
氯化钠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D.
氢氧化铁胶体
5.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一定比例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5.536
nm的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
B.
用一束光照射该分散系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C.
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D.
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为Fe(OH)3
二、非选择题
6.请利用交叉分类法对CaCl2、Ca(NO3)2、KNO3、K2SO4和KCl
五种物质进行分类,并绘制示意图。
【参考答案】
一、1.
D
2.
C
3.
D
4.
D
5.
B
二、
2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7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反思,提炼分类的意义并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2)
能从微观粒子尺度和宏观性质相结合的角度对胶体的性质进行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完善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及分散系的分类方法;能够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宏观、微观视角下的物质分类标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方法
【引入】阅读科普短文: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如何研究?
【活动1】超市采购回来的物品如何分类存在?
【小结】建立分类法。
环节二
建立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
【过渡】应用分类法研究化学物质。
【活动2】对物质进行分类,说出分类依据。
【小结】基于物质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活动3】基于分类的思想对氧化物再认识。
【阅读资料】几种氧化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思考】物质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联。
【小结】应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得到“既方便理解又总结反应规律”的分类结果。
【活动4】如何吸收烟气中的SO2?
【思路外显】初步建立基于物质类别认识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小结】分类的意义: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指导陌生物质的学习。
环节三
应用并完善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活动5】基于分类的思想对溶液和浊液进行比较研究
【展示图片】一份CuSO4溶液和一份泥水浊液。
【讲授】分散系的概念。
【讨论】溶液和浊液是不是一类分散系?
【过渡】基于外观差异进行分类,无法揭示本质区别。
【科学探究】提出猜想:宏观性质差异与微观粒子尺度有关。
查阅资料:《分散质粒子存在形式和粒子直径数据》
得出结论:微粒尺度决定分散系的性质。
【活动6】基于分类的思想,对粒子直径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分散系具有的性质进行预测?
【阅读资料】粒子直径大小对光线传播的影响——丁达尔效应
【实验视频】Fe(OH)3胶体的制备与检验。
【小结】1.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2.丁达尔效应作为一种测查手段,可证明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
【讨论】对胶体的再分类: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展示图片】生活中的胶体。
【小结】在应用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的过程中,完善物质分类的宏观和微观视角。
环节四
小结
【展示图片】生产生活中分类法的应用。
【小结】感受分类的意义和价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