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生物的变异的来源》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生物的变异的来源》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05 17:2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变异的来源》同步练习
1.下图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①和②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 )
A.交换、缺失 B.倒位、缺失
C.倒位、易位 D.交换、易位
长期接触到X射线的人群,他(她)们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一人群的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  )
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基因互换    D.基因突变
3. 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核糖核酸 B.碱基对 C.氨基酸 D.核苷酸
4. 人类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目前该病有20多种类型,这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 )
A.多方向性 B.可逆性 C.随机性 D.重复性
5.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6. 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7. 基因突变发生在 。
基因突变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C
解:①过程中F与m位置相反,表示是染色体的倒 位,②过程只有F,没有m,但多出了一段原来没 有过的染色体片段, 表示是染色体的易位,故C正确。
故选:C
2. D
解:由“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知该变异是在人群中是可以遗传的,可推知该变异发生在生殖细胞中。X射线属于引起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长期接触到X射线,基因突变的频率会提高。
故选:D
3. B
解:因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DNA上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造成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直接原因是氨基酸。
故选:B
4. A
解:A、由题意可知,人类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该病目前有20多种类型,说明该位点上的基因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产生多个等位基因,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可逆性,B错误;
C、基因突变的随机性会使其他的基因也发生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的普遍性指的是基因突变普遍发生在所有生物,D错误.
故选:A
B
解: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故A错误。B.丙的染色体数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并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都能加倍,所以故B正确。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并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C错。D.地理隔离并非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故D错。
故选:B
6. D
解:染色体变异导致生物性状的改 变包括有利和不利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能否更好的适应环境与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无直接联系,故A错误。染色体缺失也有可能导致隐性基因丢失,这时便不利隐性基因的表达,所以B错误。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染色体易位有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所以C选项错误。远缘杂交获得杂种,其染色体可能无法联会而导致不育,经秋水仙素等诱导成可育的异源多倍体从而培育出生物新品种类型,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7. 细胞分裂间期
解:因为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8.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