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检测卷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6 08: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选必1 单元检测(三)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周王朝有严格刑罚,制定《九刑》严惩“盗”“贼”等行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说明周王朝
A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B法律有鲜明阶级性
C法治与宗法制结合 D.具有中央集权色彩
2.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
4.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之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A出于形势所迫用法律治理国家 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5.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单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律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6.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7.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8.中华法系有个特:法自君出、律外有法。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形式。这段评述揭示了古代中国
A“法”大于“律”的法制特点 B君主、官吏的“人治”政治特征
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点 D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特征
9. 在征服罗马之后,中古时期的各个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籍为成文法典。这说明罗马法
A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适用地城和对象不断扩大
C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 D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
10. 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 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11.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12.在美国建国之初,最高法院并不是非常有力的机构,甚至连个像样、单独的办公楼都没有。在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的领导下,最高法院终于争取到了司法审查权(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以上变化反映了美国
制衡机制得到加强 B.最高法院由民选产生
C国会立法权的削弱 D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征收土地的范围包括祠堂、庙字、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一规定的实施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4.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治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15.20世纪80年代我国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家书”或“遗令”的形式为主,世家大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柳氏家规》是家训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法。宋《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要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谨、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此外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
————据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整理
材料二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其严格家风著称。在他写给家人的115份家书中,谢觉哉常教育子女:“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也希望你们这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初期,儿女们得知父素做了“大官”,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到城里工作。谢觉哉写信告诫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谢老的家书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社会意义。(4分)
17.材料
名称 时间 内容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10月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生效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取代了前述组织大纲。
《天坛宪法》 1913年 草案贯彻了民主共和精神,为袁世凯所不容,后被废除。
《中华民国约法》 (袁记约法)
1914年 该约法及大总统选举法为袁世凯成为独裁元首和“合法地”当上皇帝服务
1916年宪草 1916年 以《天坛宪草》为基础起草,后国会被解散,立宪程序停止
《中华民国宪法》(曾锟宪法)
1923年 于1924年被段祺瑞推翻,形式上存在了1年,实质上并未得到认真实施
《训政纲领》 1928年 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制,是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的政治纲领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1年
是训政时期的临时宪法,将约法解释权授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1948年 实际上终止了1947年宪法的效力,公开实行独裁统治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5分)
参考答案
-5 BBBCB 6---10 ACDCC 11--15 AAADC
16、(1)特点:①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②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③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考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明代家训中引用朱元璋的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④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⑤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形成了特色表达中国古代家训的传播借助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等。
背景: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群体壮大;③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文化教育发达,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④手工业与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
内容:①注重革命传统教育;②强调廉洁自律的为官做事原则;(或弘扬公仆精神);③立足于培养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3)意义:①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建设、社会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③继承发扬红色家风有利于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
论题:中国近代宪法变迁
阐述:1911--1912年,逐步完善,具有近代共和宪法的特征;1913--1914年,为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利用,成为“合法”专制独裁的工具;1916--1923年,变动频繁,为北洋军阀所控制,无法通过或认真实施;1928--1948年,变动频繁,成为国明党一党专政、党魁个人独裁、党治宪法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