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下册4.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下册4.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05 21: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下册4.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练习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评分
?
?
?
?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得分
???
1.下列营养物质中,不经过消化就能直接被吸收的是(  )
A.?无机盐、维生素、水???????????????????????????????????????????B.?淀粉、脂肪、蛋白质
C.?维生素、葡萄糖、脂肪???????????????????????????????????????D.?无机盐、维生素、麦芽糖
2.在人体消化道中,脂肪被消化酶消化的部位是(??

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
3.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盘曲于腹腔内,如图是小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3]是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B.?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每种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C.?小肠的起始部分为十二指肠
D.?小肠内表面有[1]皱襞、[2]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4.如图是淀粉在人体某器官内的消化过程示意
图,其中a表示淀粉分解形成的产物,M表示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表示麦芽糖,则M可表示口腔???????????????????????B.?若a表示葡萄糖,则M可表示胃
C.?若a表示葡萄糖,则M中起作用的消化液是唾液??D.?若a表示麦芽糖,则M中起作用的消化液是胃液
5.食物在人体消化道内消化过程中,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甘油、脂肪酸等物质的形成
②少量蛋白质被初步消化
③脂肪的乳化
④少量麦芽糖的形成
A.?④①②③???????????????????????????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②④①③
6.关于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胆囊,可以分泌胆汁????????????????????????????????B.?②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也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
C.?③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含有多种消化酶????D.?④因为含多种消化液,所以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7.如图表示某种营养成分在消化道相关器官中的质量变化。该营养成分是(  )
A.?葡萄糖????????????????????????????????B.?维生素????????????????????????????????C.?氨基酸????????????????????????????????D.?麦芽糖
8.小肠内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
②小肠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
③粘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
④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进人小肠
?????⑤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④⑤????????????????????????????????D.?①②③
9.下列营养物质初步消化位置与消化最终产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淀粉﹣﹣口腔﹣﹣麦芽糖????????????????????????????????????B.?脂肪﹣﹣小肠﹣﹣甘油和脂肪酸
C.?麦芽糖﹣﹣小肠﹣﹣葡萄糖????????????????????????????????D.?蛋白质﹣﹣胃﹣﹣氨基酸
10.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A.?唾液腺????????????????????????????????????B.?胃腺????????????????????????????????????C.?肝脏????????????????????????????????????D.?胰腺
11.丽丽在吃杨梅时将核咽了下去,杨梅核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A.?口腔→咽→胃→大肠→食道→小肠→肛门???????????B.?口腔→食道→小肠→咽→胃→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D.?口腔→小肠→胃→咽→食道→大肠→肛门
12.右图是甲乙丙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曲线,A-E为消化道的器官。下列分析是错误的是(????

?
A.?曲线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B.?B,C对甲有明显消化作用
C.?丙在小肠内才开始被消化????????????????????????????????????D.?D对甲乙丙都有消化作用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
二、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8分)
得分
???
13.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对运动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为更好地备战2022年冬奥会,研究者以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探究心理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
(1)人体消化道内,淀粉的分解起始于口腔,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________。如图中曲线________是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曲线甲是________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2)分别在施加心理压力前、后取受试者的唾液,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处理
1号试管
2号试管
加入淀粉液
2毫升
2毫升
滴加碘液
2滴
2滴
加入唾液

施加心理压力后受试者的唾液2毫升
温度条件
37°C

①1号试管“?”处应加入________受试者的唾液。设置1号试管在本实验中起到________作用。
②2号试管“?”处的温度条件应该是________℃。
③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检测________的消化程度,观察,记录并比较两个试管蓝色褪去时间,若结果2号试管蓝色褪去时间比1号时间少,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________(增加/减少)。
阅卷人
???
三、综合题(共6题;共49分)
得分
???
14.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某同学午餐吃了米饭和牛肉。人体初步消化牛肉中的蛋白质的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
细嚼米饭感觉到有甜味,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的缘故。
(2)位于消化道外,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__]________,它分泌的消化液能促进________消化。
(3)午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被[________]________吸收的,然后通过________系统运往全身各处组织细胞被利用。
15.结合下图分析作答:
(1)图乙③和④主要的有机物消化过程对应图甲中曲线________(填字母),该营养物质最终分解成________。
(2)牙龈出血,你会选择多吃图乙中________(填序号)的食物。
(3)食物的主要吸收场所是________(填字母),与此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________(任写一条)
16.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请回答问题:
?
(1)导致肥胖的主要物质是脂肪,脂肪是人体内贮存________的主要物质,主要通过饮食摄入,食物中的脂肪在小肠内被________(消化液)消化成________,才能被小肠吸收。
(2)在研究肥胖成因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选取同龄且健康的A,B,C三个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分为________组和实验组,分别饲喂等量的常规饲料和高脂饲料。在适宜环境中饲养8周,禁食12
h后检测脂肪细胞体积相对值(反映小鼠的肥胖程度),结果如图1。三个品系小鼠中,最适宜作为肥胖成因研究对象的是________品系小鼠。
(3)检测上述所选品系小鼠细胞内与脂肪代谢相关的激素敏感脂酶(HSL)、脂肪甘油三酯酶(ATGL)和甘油三酯水解酶(TGH)的含量。结果如图2,据图2推测,小鼠肥胖的原因可能是其细胞内________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鼠,影响了脂肪的利用与转化。
17.小肠盘曲于腹腔内,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图1是小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图2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化学性消化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许多________,这些结构的表面又有很多突起,称为________,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
(2)小肠中除________分泌的肠液之外,还有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的________和胰液等多种消化液。
(3)图2中,代表蛋白质消化的曲线是________,代表小肠的一段是________。
18.小麦籽粒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的等营养物质,经加工后可用来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等多种食物。
(1)为了研究口腔中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对淀粉分解的不同作用,小明以馒头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以下三组实验。
????
?
a.你认为馒头碎屑与搅拌分别模拟了口腔中________、________对馒头的物理性消化。
b.如果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可作为对照实验的试管组合是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
c.②试管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2)蛋白质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为________。但小麦中还含有一种麸质蛋白,其很难被人体彻底消化,会引发部分人群过敏,进而引起小肠绒毛萎缩。小肠绒毛是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绒毛的减少将会降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________作用。
19.下图是李明同学观察到的小肠绒毛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部分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E的壁仅由________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有利于________。E内的A和B的壁也是由________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样的结构也有利于________。
(3)F是由小肠壁向________凹陷而形成的,F开口于________,能分泌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A.无机盐、维生素、水属于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A正确。
B.淀粉、脂肪、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B错误。
C.维生素、葡萄糖属于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脂肪属于大分子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C错误。
D.无机盐、维生素属于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麦芽糖必须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2.答案:
C
考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故答案为:C。
【分析】食物的消化过程:
3.答案:
B
考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A.图中3是小肠绒毛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A正确。
B.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和胆汁,其中胆汁中没有消化酶,B错误。
C.小肠的起始部分为十二指肠,C正确。
D.小肠内表面有大量环形环形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它们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小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图中1环形皱襞,2小肠绒毛,3小肠绒毛壁。
4.答案:
A
考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AD.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若a表示麦芽糖,则M可表示口腔,则M中起作用的消化液是唾液,A正确,D错误。
BC.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若a表示葡萄糖,则M为小肠,M中起作用的消化液是胰液和肠液,BC错误。
【分析】淀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5.答案:
C
考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淀粉、蛋白质、脂肪是大分子物质,需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淀粉最先在口腔内就被消化。在口腔,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胃。在胃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初步消化成多肽;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在小肠中,首先在胆汁的作用下,脂肪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了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因此食物在消化道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④少量麦芽糖的形成,②少量蛋白质被初步消化,③脂肪乳化,①甘油、脂肪酸等物质的形成。
故答案为:C。
【分析】淀粉最先在口腔内就被消化,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胃,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
6.答案:
C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A.①是肝脏,可以分泌胆汁,A错误。
B.②是胃,属于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质,B错误。
C.③是胰腺,能够分泌胰液,含有消化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的多种消化酶,C正确。
D.④小肠,含有多种消化液,使小肠成为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D错误。
【分析】图示为消化系统模式图,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
7.答案:
D
考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A.葡萄糖是糖类在小肠内被消化的终产物,只在小肠内增多,A错误。
B.维生素不需要消化,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B错误。
C.氨基酸是蛋白质被消化的终产物,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在小肠内彻底被消化,.氨基酸只在小肠内增多,C错误。
D.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食道和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分析图示可知,该物质在口腔内增多,是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在口腔内增多;糖类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因此麦芽糖在小肠减少直至完全分解。因此该曲线代表麦芽糖的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由唾液淀粉酶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彻底被消化,由肠液和胰液消化成葡萄糖。
8.答案:
A
考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增加了吸收的面积,①正确;
②小肠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适于消化,与吸收无关,②错误;
③粘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增加了吸收的面积,③正确;
④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进入小肠,与消化功能有关,④错误;
⑤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⑤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9.答案:
D
考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A.消化道中消化淀粉的有口腔和小肠,淀粉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分解为麦芽糖,A正确。
B.消化脂肪的器官主要是小肠,脂肪在小肠内胆汁、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B正确。
C.麦芽糖在小肠内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葡萄糖,C正确。
D.消化道中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有胃和小肠,蛋白质在胃内胃液的作用下,初步分解为多肽,在小肠内由肠液和胰液消化成氨基酸,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营养物质中需要被人体消化的有: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淀粉在口腔中初步被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中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中被初步消化成多肽,在小肠中彻底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10.答案:
C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胆汁进入小肠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11.答案:
C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吃杨梅时,杨梅经过消化道,在体内旅行的顺序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
12.答案:
B
考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A、图中曲线乙在消化道的中间部位才开始消化,则表示的是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先在胃内初步消化,最后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A不符合题意;
B、B是咽和食道,即无消化功能也无吸收功能,C是胃只有胃蛋白酶,只初步消化蛋白质,对淀粉没有消化功能,B符合题意;
C、、图中曲线丙在消化道的后代部位才开始消化,而且能够消化三种物质,而糖类、脂肪、蛋白质中,只有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C不符合题意;
D、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都在小肠内被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地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图示中,A、B、C、D、E表示各段消化道,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由此可知甲、乙、丙曲线分布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各段消化道中的消化程度。
二、实验探究题
13.答案:
(1)唾液淀粉酶;乙;脂肪
(2)施加压力前受试者的唾液2毫升;对照;37;淀粉;增加
考点:食物的消化,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1)人体消化道内,淀粉的分解起始于口腔,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蛋白质的消化始自胃、脂肪从小肠开始消化,分析图示可知:曲线乙表示淀粉的消化、曲线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曲线甲表示脂肪的消化。(2)①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在1号试管里“?”处应加施加心理压力前受试者的唾液2mL,这样就与2号试管形成了一组以施加心理压力前、后取受试者的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设置1号试管在本实验中起到对照作用。
②2号试管“?”处的温度条件应该是37℃,因为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受温度的影响,37℃接近人的体温,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力最强。
③淀粉遇碘变蓝,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检测淀粉的消化程度。观察,记录并比较1号和2号试管蓝色褪去时间,若结果为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少于1号试管,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三、综合题
14.答案:
(1)6;胃;1;唾液腺
(2)4;肝脏;脂肪
(3)10;小肠;血液循环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1)蛋白质首先在6胃内被胃液初步消化,然后在10小肠内被肠液和胰液消化成氨基酸。人咀嚼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是1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在口腔内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缘故。(2)4是肝脏,成人重约1.5千克,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3)10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的主要场所,营养物质主要被小肠绒毛壁的一层上皮细胞吸收,然后转运到小肠绒毛腔内的毛细血管中,随血液循环系统运往全身各处组织细胞被利用。
【分析】观图可知:1是唾液腺,2是口腔,3是食道,4是肝脏,5是胆囊,6是胃,7是十二指肠,8是胰腺,9是大肠,10是小肠,11是阑尾,12是咽。
15.答案:
(1)Z;氨基酸
(2)②
(3)D;小肠的长度长
、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增加了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考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1)图二中③④层主要提供蛋白质,蛋白质从胃开始被初步消化,所以对应的是图一中的Z曲线,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为氨基酸。(2)牙龈出血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长期摄入不足或腹泻、呕吐等情况,都可造成缺乏维生素C,使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从而引起皮、粘膜下出血。由“平衡膳食宝塔”可以看出,需要补充②层食物,因为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丰富的蔬菜、水果类较多。(3)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场所,这是因为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分析】观图可知:图一:表示的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X曲线从口腔就开始下降,表示是淀粉的消化。Z曲线从胃开始下降,表示是蛋白质的消化。Y曲线变化的最晚,从胃后边的D小肠才开始下降,表示的是脂肪的消化。图二:“膳食宝塔”由下往上①层为谷物类,主要提供淀粉等糖类,能提供能量;②层为瓜果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③层为肉类等动物性食品;④层为奶制品、豆制品,③④层主要提供蛋白质;⑤层为油脂类,据此解答。
16.答案:
(1)能量;胆汁、肠液和胰液;甘油和脂肪酸
(2)对照;A
(3)HSL、ATGL
考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1)脂肪是主要的储能备用物质,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2)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据图1柱状图可见:A品系脂肪细胞体积相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B品系脂肪细胞体积相对值一样;C品系脂肪细胞体积相对值变化不明显。可见最适宜作为肥胖成因研究对象的是A品系小鼠。(3)据图2柱状图可见:实验组小鼠的激素敏感脂酶(HSL)、脂肪甘油三酯酶(ATGL)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小鼠,影响了脂肪的利用与转化,导致小鼠肥胖。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
17.答案:
(1)环形皱襞;小肠绒毛
(2)肠腺;胆汁
(3)Ⅱ;D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1)(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小肠内有肠腺,能够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除此之外,小肠内还有胆汁、胰液,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3)图2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淀粉在A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C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D小肠内消化,可见Ⅱ是蛋白质的消化。
【分析】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其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曲线Ⅰ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曲线Ⅱ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曲线Ⅲ代表脂肪的消化过程,据此解答。
18.答案:
(1)牙齿;舌;①②;唾液(唾液淀粉酶);不变蓝;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消化)
(2)氨基酸;B;吸收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1)a.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质状态或形状上的变化,为物理性消化。口腔中的物理变化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实验中馒头碎屑与搅拌分别模拟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物理性消化。
b.c.第二组②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转化成麦芽糖,加入碘液不变蓝;第一组①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不发生变化,加入碘液后变蓝,第三组③试管中加入的馒头块和唾液,但是没有搅拌,淀粉分解不完全,因此滴加碘液变成浅蓝色,通过①②试管比较可知,唾液能分解馒头中的淀粉,实验的变量是唾液。比较第二、三组②③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物理消化也能影响馒头中淀粉分解,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及唾液的消化作用有关。
?(2)蛋白质在胃内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为氨基酸。但小麦中还含有一种麸质蛋白很难被人体彻底消化,引发部分人群过敏,进而引起小肠绒毛萎缩,进而导致人体出现腹泻、消瘦等症状。图2中的B是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吸收的面积,所以小肠绒毛的减少将会降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
【分析】(1)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性消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质状态或形状上的变化为物理性消化,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等。(2)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第一、二组比较,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第二、三组比较,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
19.答案:
(1)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动脉;静脉;小肠绒毛;肠腺
(2)一;吸收营养物质;一;吸收营养物质
(3)内;肠腔;肠液
考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1)图中A毛细血管,B毛细淋巴管,C动脉,D静脉,E小肠绒毛,F肠腺。
(2)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F肠腺开口于小肠绒毛之间,能分泌肠液。
【分析】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很长,约5~6米,是消化道内最长的一段,内壁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胆汁等。胰液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淀粉、蛋白质、脂肪进行彻底消化,所以说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小肠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能够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说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