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粤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歌曲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花城粤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歌曲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1-05 19: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牧场上的家》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充满美国乡土气息的抒情民歌,歌曲采用三拍子,节奏匀称,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四个乐句组成。其中有三个乐句材料相同,第二乐句结束后通过音程的五度跳进,引出有对比因素的第三乐句,第四乐句再现第二乐句,将歌曲推向高潮。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的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学生情况有所差异,少部分学生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部分学生上课纪律差,表演时不活跃;更有部分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以音乐旋律为主线,按照学生每一层次的变化而提出相应的要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快乐和期待中唱会、唱好,让学生在聆听表演的基础上感受音乐,从而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 通过听、想、说、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赏析美国乡村歌曲的风格,感受多元音乐文化。
3.感受歌曲唯美的音乐形象,体会牧场与家的生态关系,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连线的作用,用气息支持唱准每个乐句最后一个音的时值。
教学难点:把握好弱拍的起唱;掌握连线的唱法,唱准一音多字的节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自然优美的牧场音乐及背景,营造教学气氛,师生做课前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启发谈话。
师:很高心和同学们一块学习,老师有一件高兴的事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老师前不久去了一个地方旅游,录了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老师想考考你们,从这段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场景?你还听到了那些声音?嘘!别出声、闭上眼,别吓到我们的好朋友。
3.牧场之声。
①课件播放,学生闭眼、聆听。
课件说明:这是一段复合音效,音乐有明显的草原风格,其中合成牛羊叫声、小鸟叫声等多种牧场动物声音。
②反馈交流。
A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一副怎样的场景?
B学生汇报,师简评。
教学策略:允许学生的天马行空表达,教师注意关注亮点回答,做适时引导点评,如“你听到了牛(羊)的叫声,你的耳朵真灵,哪些地方牛(羊)比较多呢?”、“哦,你还听到了小鸟的叫声,你觉得小鸟会在哪里唱歌?”、“这种感觉的音乐你在那些地方听到过,你觉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③我们的朋友。
师:音乐中我们感觉到有很多好伙伴的叫声,这个地方一定很热闹,我们一起去找一找他们在哪里好吗?同学们,可要屏气凝神,别出声,别吓到我们的这群新朋友。
④课件播放,学生赏析。
课件说明:同样的音乐及背景音效,画面视频展现牧场风光,绿草如茵的牧场,生机勃勃的景象。
4.过渡小结。
师:广袤的大草原上生活着很多的牛羊,绿草如茵,要是你也去到这样的地方,我想你也会陶醉的,也会和老师一样在草地上打几个滚或者唱一首好听的歌。你可别担心有人会制止你,因为在美丽的牧场上生活着一群善良的牧民,他们还会邀请你到他们的帐篷里做客呢。同学们想不想去他们那里看看?(停顿)走我们出发吧。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进入歌曲情景,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利用清新、自然的生活情境介绍我们的“伙伴”,帮助学生建立美的意境,形成美的认知。
二、新知新觉,歌曲学习
(一)歌曲初探
1.我的伙伴在哪里。
①课件呈现动态画面。
课件说明:飞机从中国飞往地球的另一边美国,然后呈现一个唯美的牧场画面。
②背景初解。
A师:哇,我们这趟旅行可真远,从中国一下子就飞到了美国,看来我们这趟旅行有趣了,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点击课件:课件中逐渐出现一个外国小牧民形象(小牛仔)】咦?他是谁?他怎么在这里?他是干什么的?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有很多的问题要问他,谁来说说你都有什么问题想问他?
B学生提问。
③歌曲初听。
A师:同学们,的问题可真多,他都忙不过来回答你们了,我们还是让他做个自我介绍好吗?
B课件播放。
课件说明:动画儿歌欣赏,学生边看画面边对照歌词了解。播放完毕,自动出现小牛仔的欢迎语“我叫杰克,欢迎你们来到牧场”。
④反馈及思考。
A师:哦,他叫杰克,是牧场上的一个小牛仔,我们要不要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呢?(停顿,学生打招呼)。通过杰克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杰克生活在美国的牧场上,他还演唱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这首好听的歌曲叫《牧场上的家》
B学生反馈,师简评。
设计目的:利用场景故事的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情景中学生了解歌曲背景,通过动画歌曲的初听,学生建立音乐形象,为接下来的学唱打牢基础。
2.歌曲复听。
①歌词及旋律。
师:老师邀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歌曲中提到了那些动物和场景?从歌曲中你能感受到小牛仔杰克用一种什么心情给我们介绍他的家乡?
②课件播放歌曲。
课件说明:歌曲在一个唯美背景下聆听,歌词“卡拉OK式”设计,伴随歌曲逐字逐句出现。
③学生聆听及感受歌词。
④反馈。思考回答:
a歌曲中提到了那些动物和场景?
b从歌曲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情感?
教学策略:教师分别提问,开展互评活动,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转换一种提问方式,如“你觉得小牛仔杰克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心情如何?”“我们改用一种什么心情才能把这首歌曲唱好?”。
⑤过渡小结。
师:牧场可漂亮,小牛仔杰克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充满了自豪感,老师也想把这首歌曲学会,那样下次再去草原旅游我们就能在牧场上给别人唱歌,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这首歌学一学好吗?可不能让杰克小瞧我们,我们也会唱。
设计目的: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歌曲放到事件中学习,唤起学生的认知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从听开始,感受歌曲的特点,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为学唱歌曲打下坚实基础。
(二)歌曲学唱
1.识谱及节奏。
①课件出示曲谱。
A师:请同学们看看曲谱,说说这首歌曲是多少拍的?我们该怎么来打拍子?
B学生简要回答。
②教师教学及示范。【课件出示3/4拍,节拍图示】
A师:这是一首3/4拍的歌曲,我们一起用手拍打一下,重拍代表强轻拍代表弱。你们能跟着老师打一打拍子吗?跟着老师一起来打打这个节奏看。(拍手打节奏)
B师画图形谱。
师:第一个小节前面一个音都是弱拍,它和最后一个小节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小节。而像这样由弱拍开始的小节,我们叫做:弱起小节。?
C教师带动学生尝试。
③教师范唱,学生打拍子。
师:同学们学的真好,老师想和你们合作也来唱一唱这首歌曲,但是老师有个小要求,你们能给老师打一打拍子吗?同学们一边打拍子一边注意听一听,歌曲中那几个部分是一样的?你能听出来吗?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用伴奏范唱,也可以钢琴自弹自唱,要求学生打拍子,也可以小声的模唱。
④感知汇报。
A师:真好,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才能把歌曲唱准确了,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首歌曲有几个地方是相似、相同的,你能找到吗?读给我们听一听。
B学生对照曲谱,找一找,汇报。
C教师课件标注相同部分。
⑤强调一字多音及读歌词。
A课件标注重点歌词教师教师示范,学生训练。
B完整读一读歌词。
2.分段教学。
①师弹琴,生和琴演唱。
②师相机指导唱法.指导学生用轻巧、活泼的演唱,教师适时相机指导训练。
③知识点强调及训练。
A连音线的地方,要把拍子唱足。跟着钢琴教师指导演唱。
B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首歌曲中,有些歌词下面画了横线,我们应该怎么演唱?
课件标注,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训练。
C解决“那儿”的儿化唱法和单音时两个字的填入。跟老师一起来念,学生找一找其它,然后跟钢琴完整唱。
3.训练演唱。
①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及时订正。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演唱歌曲,竖起你的小耳朵听好伴奏音乐。
教学策略:教师及时发现演唱问题,给予订正和示范,弹琴伴唱。
设计目的:学生的学唱过程坚持从歌曲本身的特点出发,把知识点放在教学中来发现、来解决,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音乐知识点转换为能力。
(三)情感及自悟
杰克到我“家”
①师:杰克是美国牧场上的一个小牧民,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小牛仔,在给我们介绍他的家乡的时候,从他的歌声中我们听得出充满了自豪感,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地方也有大量的草原牧场,那里生活的牧民也是生活在如画的草原上,要不,我们邀请杰克也到我们国家的牧场上看一看。
②课件出示天山脚下南疆牧场唯美画面。教师简介。
师:我们国家除了同学们熟悉的蒙古大草原上居住着很多牧民,在美丽的新疆天山脚下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叫南疆牧场,也叫夏牧场,我们一起陪着杰克去美丽的夏牧场看看哪里的美景,好吗?
③课件播放自制配乐视频《美丽的夏牧场》。
④学生赏析。
草原与家。
①师:通过刚才的画面同学们注意没有,草原上的牧民住在什么地方?他的家有我们的大吗?
②学生简述。
③师:天上脚下的牧民居住的帐篷叫做毡房,他们的房子不大,但是都是可以随时拆和搭建的很灵活,他们每年都会根据牧场上的气候或者牧的草多少,一段时间就要搬家,所以说,其实他们的家可比我们大多了,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家。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牧民都格外的珍惜和保护牧场,不允许破坏他们,在给别人介绍自己家的时候总是那么的自豪,因为他们深深爱着自己的家。
3.激情演唱。
①师:我们能感受到生活在牧场上的牧民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也愿意把这种快乐和我们分享,我们一起带着这种自豪感,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好吗?
②课件出示背景画面,学生听伴奏,有感情演唱。
设计目的:没有感情的唱歌是很痛苦的折磨,结合创设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牧场的自然风光,利用相关歌曲做载体,学生有对比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也体会牧民对牧场的珍爱和重要性,体会了这种感情才能在歌声中体现出来。
三、课堂拓展
1.牧场没有悲伤。
师:老师注意到歌曲中有一句歌词叫“哪儿多么欢畅,那么没有悲伤。”牧场上会有哪些悲伤?老师有一份小材料要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2.课件出示,2014草原检测报告(节选)。
附资料:
2014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较上年减少、3.18%;载畜能力均较上年减少3.20%。2014年,全国23个重点省(区、市)鲜草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2.33%,较上年减少4.02%;折合干草较上年减少4.04%;载畜能力较上年减少4.10%。(资料真实)
课件说明:着重标注“减少”一词。
①师:在这份报告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词语就是“减少”,要是每年都按这个比例下降,牧场上还有草吗?还能叫做牧场吗?牧民的家又会在那里?
②学生思考短暂交流。
3.歌曲赏析。
①:这是一趟难忘的旅行,无论哪里的牧场都让人神往和心旷神怡,在一真欢快的牧民歌声中,结束我们的牧场之旅。
②件播放,学生聆听观看自悟。
教学策略:有了上述过渡和教学环节,这里不用再汇报,给学生一个自我思考的空间,在音乐中学生能感悟和体会到,坚持以评鉴音乐的方式,帮助学生从中收获思考,拒绝说教。
设计目的:延续教学的情景创设,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分析现状,通过音乐模式聆听草原小朋友的呼声,给学生自我思考和感悟空间。
四、总结,授课结束
?1.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愉快的40分钟,老师,期待着和你们再次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再见。
2.音乐声中,结束课堂,学生离开教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