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5 20: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建构时序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北朝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录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东晋
交战原因: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
兵力对比:80万对8万(以少胜多)
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淝水之战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孝文帝改革
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黄河流域
439
北魏
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治者虽然任用汉人,采用汉制,但鲜卑贵族与汉族矛盾一直存在。对外征战时,他们常常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前面当“肉篱”,拓跋军人则在后面用骑兵驱赶。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改革
姓名:拓跋宏
别名:元宏
社会关系:祖母 冯太后
民族:鲜卑族
特长:精通汉文化
1.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原因
平城
1、地理环境: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
2、政治: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文化:传统风俗浓厚难以推行汉化改革
洛阳
1、地理环境:气候适宜,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2、政治:自古帝王之都,利于对中原统治。
3、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感情因素:自文明太后去世三年来,母权阴魂未散,文明太后的势力尚能制约政局。孝文帝正是为了尽快摆脱这种旧的氛围,才迫不及待地作出迁都的决断。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2.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北魏文官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姻
公元494年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北方民族大交融
穿裤褶zhe服的汉人乐队
胡人牛耕
汉人骑马
汉代讲经图
胡床、椅子
杨机墓女乐俑
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北魏陶女乐俑


胡人汉化(主)
汉人胡化(次)
北方民族大交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木兰辞
北朝民歌
民族心理
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习俗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文化生活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政治制度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