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七)
(一)太祖视事东阁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
善: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行:
2.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4分)
臣
恐
今
日
如
此
而
后
或
不
然
愿
始
终
如
此。
3.下列对文中画浪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侍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给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
C.侍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侍从给太祖换衣服,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4.太祖“
”的神情和“
”的决定,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4分)
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二)熊鼎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①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②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成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③数十辈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选自《明史》)
【注释】①长:执掌。②赞:帮助,辅佐。③有司:泛指官吏。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数延见(邀请)
B.太祖欲官之(官职)
C.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称职)
D.密疏论之(偷偷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元末举于乡
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乃大惊
C.以情闻
能以径寸之木
D.复以鼎为佥事
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8分)
(1)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2)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4.熊鼎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义作简要评析。(4分)
(三)列子不受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①心曰:“安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②。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拊(fǔ):拍击。②佚乐:逸乐。佚,同“逸”。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居君之国而穷
居:
(2)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遗
(3)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
妻子:
(4)子列子笑谓之
谓: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居君之国而穷
A.其妻望之而拊心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C.辍耕之垄上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子
列
子
出
见
使
者
再
拜
而
辞
使
者
去。
4.子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3分)
5.客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内容,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一)
1.(1)好(2)做
2.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3.B
4.喜,赐
5.C(文章出自《典故纪闻》,主要是讲太祖节俭,参军宋思颜敢于说出忠言,他担心太祖只是流于现在,而不会坚持做到节俭。或者只是在人前做到,人后不会如此。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可知)
参考译文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以身作则,真是可以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说得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二)
1.B(动词,委任官职)
2.AB(A在;B.于是;C.把/用;D.做,担任/给)
3.(1)邓愈多次邀请熊鼎相会,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他。(2)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
4.面对江西寇乱,能结兵自守;松江有人叛乱,他冷静地控制了局面,可见其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不害怕被惩罚而依照实情释放了梅镒;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按日历考査官吏的好坏;被假装投降的朵儿只班胁迫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可见其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邀请熊鼎相会,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为佥事。熊鼎到任后,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的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没有敢隐瞒的官吏。
八年,西部的朵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朝廷)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熊鼎)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者前来慰问犒劳,赐给他皮裘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去召他回京。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他们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他与赵成、知事杜寅都被杀了。
(三)
1.(1)居住(2)给予,赠送(3)妻子和儿女(4)告诉对说
2.D(例句:的;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B.助词,用在动宾短语间;C.动词,到,去;D.的)
3.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4.因人之言而施恩,就有可能因人之言而降罪。
5.示例一:赞同,列御寇知道郑子阳不是一个贤明的人,为了避免受他连累,即使生活困苦,也不接受他的馈赠,列御寇是一个有道之士。示例二:不赞同,列御寇自己生活穷苦,连妻子儿女也跟着他受苦,不能算是有道之士。
参考译文
列子穷困,容貌有饥饿之色。有人对郑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学问的人,住在您的国家里而受到穷困,您难道不喜欢有道之士吗?”郑子阳立即命令官吏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接见使者,两次拜谢并拒绝接受,使者只好走了。列子进屋后,他的妻子拍着胸脯埋怨说:“我听说做有道德学问的人的妻子和儿女都能得到安逸快乐。现在我们挨饿,君王派人来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不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王不是自己知道我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的;等到他要加罪于我时,又会根据别人的话去办,这就是我所以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作乱杀掉了子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