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题
选择题
1.1946年5月,中共中央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减租减息
B.将逃亡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D.打击地主,保护贫下中农
2.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
动”(
)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在南京政府的胸膛上,插上一刀的中共将领是(
)
A.林彪、罗荣桓
B.陈毅、粟裕
C.刘伯承、邓小平
D.聂荣臻、陈赓
4.解放战争期间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一直忧心战火会毁了北平文物和古城墙,但北平城最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主要是由于(
)
A.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B.解放军能速战速决
C.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北平城墙固若金汤
5.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之情。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至今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B.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
C.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D.西班牙殖民者占据台湾
6.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
之后( )?
A.辽沈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淮海战役
7.在辽沈战役中,哪一地点对该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A.沈阳 B.锦州
C.长春
D.辽阳
8.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9.“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材料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0.“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材料中“打到外线去”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
)
A.东北解放军
B.刘邓大军
C.中原野战军
D.华北解放军
11、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转战陕北”“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关键词。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专题是(
)
A.国民革命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2.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270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1)材料一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插上一刀”有何历史意义?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这场战役解放的是哪座著名城市?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及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14、阅读下面材料,小组合作,开展探究。
材料
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克复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
问:作者是如何分析1947年内战发生转折的原因的?你认为1947年内战转折点是哪一历史事件?
15、.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
】(
2
)1947年夏,刘伯承、粟裕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改正:
【
】(
3
)1949年1月,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改正:
16、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
1
)图1中的场景反映出北平获得解放的方式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
2
)图2中的场景标志着什么?
(
3
)这两座历史名城都曾是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政治风云的变幻。除图片所示的历史事件外,请你分别写出一件发生在这两座名城的重大历史事件。
答案
1-5CCCAB
6-10CBCDB
11-12DC
13、(1)①蒋介石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③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历史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3)渡江战役;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4)原因:人民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和不得人心。启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得人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
14、原因:由于占领地盘扩大,国民政府实际作战部队减少;共产党军队规模扩大,发起全面进攻并取得一些胜利。
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
改正:“富农”改为“中农”(2)【×】改正:“粟裕”改为“邓小平”(3)【√】
(1)方式:和平解放。好处:和平解放北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古迹;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率部倒戈转向人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表现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趋势等。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北京:火烧圆明园、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等。(
任答一点即可
)南京: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华民国的成立、南京大屠杀等。(
任答一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