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6 08:0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业题
选择题
1、《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运动(
)
A.使全国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B.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C.巩固了抗日战争以来的民族统一战线
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这直接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
A.提高了人民地位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加速了民族独立
D.建成了社会主义
5.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参加的有(B )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下列对南京解放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 
 
B.全国解放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国民党彻底覆灭
7.下图是解放区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改革。这场运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人力和物力基础。这场土地改革依据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
A.人心的向背
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
9.“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挺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发动三大战役
10.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全面展开
B.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C.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实现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1.“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12.
下列有关解放战争的影片,按历史发展进程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挺进大别山》④《平津战役》
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战役的失败使得中华民国政府丧失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以及大量精锐部队,士气遭到重挫。此战以后,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对比发生逆转。
——《维基百科》
材料二
在这个战役中,共产党调动了包括刘伯承部队在内的两个野战军及一些地方部队,并组成总前委统一领导。而邓小平正是这个总前委的书记,也就是实际负责人。
——伊文思《邓小平传》
材料三
林彪的八十万大军从东北的战事中腾出手来,与中共华北军团一起,在1948年12月形成了钳形合击态势对付平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这是哪个战役?这个战役的结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邓小平负责的是哪个战役?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这是指哪个战役?这个战役中,什么地方获得和平解放?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哪个战役的成果?这个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一年多,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
1
)根据材料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产生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不断地调动敌人,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战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在三个月时间内共歼敌1.4万余人。
(
2
)材料二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采用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材料三 解放战争中双方作战实力不成比例,但是三年内,共产党迅速胜利,国民党节节败退,最重要的因素是国民党的独裁违背历史规律,贪污腐败导致人心涣散,而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摘编自《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
(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
1-5ADBCC
6-10CBCCD
1-12CD
13、(
1)战役:辽沈战役。
结果: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战役:淮海战役
战役:平津战役。地方:北平。
(4)战役:渡江战役。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4、(1)变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作用: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运动战。
(3)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前线;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针、政策;国民党独裁腐败,失去民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