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5 21: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An Shi Rebellion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安史之乱
时间:755—763年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安、史
唐肃宗
唐玄宗
洛阳
潼关
长安
西逃
马嵬驿
四川
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
安史之乱
过程:
历史
原因
材料一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① 节度使势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
《长恨歌》
(唐)白居易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②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黑暗腐败。
③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材料三
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④ 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历史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唐玄宗入蜀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1)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安史之乱
755年-763年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怎么样的消极影响?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1)经济方面:
(2)政治方面:
藩 镇 割 据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历史
875年 - 884年
失败
1)时间:
4)结果:
2)地点:
3)高潮:
河南濮阳
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爆发的原因:
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中央)
②地方藩镇割据(地方)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藩镇的割据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宦官专权
高力士
在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
李辅国
安史之乱,李辅国劝说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所以深得肃宗信任。当时宰相和百官除日常朝见外,奏事必须经由辅国才能面见皇帝。
从唐穆宗(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
后梁帝国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帝国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帝国
郭威
邺都留守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五代十国出现的特点: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实质: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加重人民苦难。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An Shi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