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宾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宾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6 16:3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县一中2022届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第I卷(选择题,共计60分)
1.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莫不如此。《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
A.社会动荡 B.经济发展 C.士人崛起 D.百家争鸣
2.中国古代,一个政权除了“先天的”配天之外(在起兵时自称应天而起,替天行道),还需要“后天的”配天(在建立政权后,勉力敬德保民,以巩固天命)。该做法旨在
A.宣扬天命观念 B.推行仁政维护公平
C.强化儒家伦理 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3.元曲《窦娥冤》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窦娥有冤屈,竟然会影响气候,在现代科学看来真是荒诞无稽。但是,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这却是一个合理的现象。请问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A.庄子的“齐物论” B.邹衍的“五德始终说”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了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5.宋代的水墨山水画由先前的全景式、整体式的大山大水风貌逐渐走向“半山”“一角”“残山剩水”的盆景式格调,就连宋代皇陵的武将石雕,也一改以往这类雕像的凶悍暴烈之态,变成一副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儒将”模样。这一现象
A.受社会制度转型的影响 B.反映了个性解放的要求
C.说明此时封建经济衰退 D.映射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6.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成了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而近代西方的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特别是代表民意的下院有“至尊议会”之称。二者
A.都体现了反专制限君权的要求 B.都顺应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
C.都推动了本国民主政治的实现 D.都彻底否定了封建制度
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评述最准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B.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C.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8.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視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材料认为人本主义思潮
A.背离了资产阶级思想潮流 B.否定家庭和群体的作用
C.实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 D.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发展为价值取向
9.但丁在《神曲》中把市民阶级的代表贝亚特里丝描绘成引领天堂之门的向导,这种艺术构思增强了祛除教皇神圣魅力的符号作用,象征着世俗之人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民主愿望
C.严重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D.包含信徒人人平等的现代市民宗教观
10.罗素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北欧的大部分地区,既受统治者的欢迎,又受人民的欢迎。这是因为君主们认识到,如果他们自己领土上的教会完全变成本民族的,他们便可以控制教会。这样,他们在本土的统治就要比以往和教皇分享统治权的时候更加强而有力。材料体现了
A.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B.资产阶级强烈的革命性
C.宗教改革提高了欧洲世俗君主的权力 D.宗教改革推动欧洲各国民族意识高涨
1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道:“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和其余的人并无分别……如此看来,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这体现出
①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②农民或者是市民都会成为神父③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④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有学者评论:加尔文的预定论思想,“把资本积累时期的社会分化、商业竞争成败的社会现象加以神化,鼓励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源、发家致富,同时使竞争破产者、社会下层和没落的贵族服从命运的安排,接受上帝的决定”。可见,加尔文的预定论
A.强调信徒均应听命于上帝 B.缓和了宗教与世俗的矛盾
C.摆脱了天主教的禁欲主义 D.从神学角度肯定社会现实
13.孟德斯鸠指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有一些因出身、财富或者荣誉而出类拔萃的人,他们如果混同于平民百姓,与其他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那么对他们来说,人人享有的自由就不啻是对他们的奴役……因此,他们参与立法的程度应该与他们在国家中拥有的其他优势成正比。”孟德斯鸠意在强调
A.立法机构应该实行两院制 B.主权在民应受到一定限制
C.法律必须体现理性的原则 D.贵族特权有利于完善立法
1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15.苏格兰启蒙运动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另一重镇。与法、德等欧州大陆国家的启蒙运动不同,‘苏格兰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转型已然完成的后革命启蒙,它的主要关切不再是政治革命而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再是政治社会的建立而是市民社会的运行。据此可知,苏格兰启蒙运动
A.忽视了政治改良的作用 B.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C.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 D.推动了浪漫主义在欧洲兴起
16.《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伎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各阶级社会地位日益趋于平等 B.整个社会具有重视诗歌的风气
C.各种宗教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弭 D.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逐渐打破
17.13世纪中叶,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大败波军。波兰历史书曾记录这种“妖术”:只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军队已经冲上前来。此“妖术”即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应用,下列项中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①在唐末开始应用于战争
②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③宋朝时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④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韩愈的这段描述赞美的是
A.王维绘画之清新脱俗 B.杜甫诗歌之凝练苍劲
C.张旭草书之狂放抒情 D.苏轼文章之挥斥方道
19.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提出:“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字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颗行星。”材料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0.《中国诗词大会》利用强大的互动视听技术和实时互动机制,激发传统文学的“活性”,使文学文本多媒体化,更具有表现力。由此可推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A.重塑经典文学和重构社会文化 B.将学术性和通俗性有机结合
C.为今后的文化节目树立了典范 D.推动传统文化精髓广泛传播
21.《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之间的无聊的对话。但它隐晦地表述了严肃的苦恼。该剧
A.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风貌 B.注重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C.展现了现代主义的文艺风格 D.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特点
22.下图是法国杜米埃的画作《三等车厢》(1862年)。作品描绘了在昏暗、肮脏、拥挤的三等车厢中,前排座位上坐着贫穷的一家人,他们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惫。整个画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都各有生活的苦衷。该作品
A.表现了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B.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
C.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 D.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23.新近上映的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以其精彩的电脑特技呈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殊的解读引来褒贬不一的网络口碑。以下有关电影、信息技术和文化关系的解读,正确的是
A.电影艺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都诞生于美国
B.《花木兰》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融合
C.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影片擅长以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打动观众
D.互联网技术是由电影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产生的
24.魏源把瑞士的民主制度盛赞为“西土的桃花源”,徐继畬把“打下了天下却不做皇帝的华盛顿与中国的尧舜禹相提并论”。表明这两位近代早期思想家
A.产生了反思危机意识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C.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 D.接受了西方政治制度
25.李鸿章在《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中写到清朝统治,犹“如敝絮塞漏舟,腐木支广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事事必拘成法,恐日即危弱而终无以自强”;为此他指出“欲求驭外之术,惟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由材料可知( )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26.如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这些观点都与“中国梦”有关。对于这些“中国梦”理解正确的是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洪仁玕: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
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孙中山: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侵略
A.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梦”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 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27.梁启超批评李鸿章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此评论表明
A.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观 B.洋务运动的探索具有全面性
C.梁启超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D.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日益增强
28.在《新民丛报》(1902年创办)的开篇中,梁启超提道:“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可见,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国民的社会责任感 B.重新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C.尽量减少戊戌变法阻力 D.赋予民众自由平等权利
29.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这一言论旨在(  )
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 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
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 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
30.20世纪初期,"求进步的中国人"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逐渐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这说明
A.对中医学的认识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B.中医具有经验主义医学的局限
C.中医学进步必须学习西医学 D.中医学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31.20世纪初,学者刘师培说:从“畜”“私”“积”的偏旁可知,“民私其财,始于农牧起兴之后”;“君”“父”二字皆从又,又“象持杖之形”,可知“国家起源,基于家族”等,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群治之进、礼俗之源”,均可“以中土文字为根据”。由此可知,刘师培意在
A.鼓吹汉字的重要作用反对白话文运动 B.借助汉字来诠释古代政治和经济特点
C.改革语言文字实现民族振兴伟大目标 D.强调文字承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功能
32.有学者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该学者旨在说明近代中国的“先觉者”们
①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而觅路前行②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③孤独而行,缺乏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④解决了“历史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
A.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
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4.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旗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属开…这说明此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存
C.使反帝爱国成为民族共识 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35.1943年,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道:“中国革命要完成什么任务呢?中国共产党到底要办什么事情呢?就是要办两件事,要换两回朝。”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抗国民党反动势力 D.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36.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D.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37.依据所学可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理论,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A.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四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8.“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突然,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接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试验获得首次圆满成功。这一“试验”是指中国
A.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9.1901年《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译成《黑奴吁天录》,译者称“非代黑奴吁”而为爱国保种振志气。1907年留日学生将其改编成话剧《黑奴吁天录》,突出了黑奴与奴隶主的抗争和最后胜利出逃。1961年又被改编为《黑奴恨》突出汤姆的阶级觉醒,临死鼓舞民族解放斗争。反映出
A.译者同情汤姆的遭遇是其翻译的主因 B.留日学生改编该话剧目的是宣扬维新
C.1961年的改编是以“二为”方向指导 D.时代需要影响文艺作品的翻译与改动
40.“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II卷(非选择题,共计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69至前262年之间,荀子游历了秦国。他对秦国的政治、社会状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厚望,称近于理想中的治世,但又说“尽管秦国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却远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是因为缺‘儒’”。又说“节威反文(节抑威强,复用文理),用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坚固和凝聚)之难焉。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得之则凝,兼并无强。”
材料二  师从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的伊索克拉底,在公元前380年公开讲:“希腊人被限制在狭小的地带,由于土地不足,他们彼此谋害,互相袭击,有的死于口粮的缺乏,有的死于战争。”“在我们从同一源泉获得利益、和同一敌人进行战斗之前,希腊人不可能和睦相处。等我们摆脱了生活上的贫困……那时候我们才能和睦相处,才能有真正的善意。为此,我们必须竭力使战争尽快从这里转入小亚细亚。”公元前346年他公开呼吁由马其顿国王腓力来统一希腊。他说,已经不再对雅典和斯巴达抱有希望,唯有腓力王是能出征波斯而使大希腊团结的政治强人。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主张所反映的时代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索克拉底思想产生的背景。(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和伊索克拉底政治主张的异同。(8分)
42.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均有一些内在的共通之处。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化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如同石缝里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李劼《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二 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的划分具有不同标准。从新生产方式和新阶级力量出现的角度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从历史意义上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年间人文气象的具体表现,并联系宋朝时局和思想文化,说明“中国文艺复兴”的结局产生的原因。(4分)
(2)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材料二中“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应如何理解?(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的合理性。(4分)
43.材料
下表节选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发展历程:
时间 发展状况
1920年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立。学校的创建,与俄国在中国建设中东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35年 学校完全被目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7—1945年 学校完全转入接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给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50年 中共中央堂告哈工大完全由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立招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
1951年 教育部在《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中明确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 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学校招生規模不断扩大,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2分)
答案
1----- 5 DDDCD 6----10 ADCDC 11----15 BDAAB 16----20 BDCAB
--25 CBBAC 26---30 CDADA 31---35 DAABA 36---40 DDCDD
41.(1)①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②秦国已具备统一全国的优势。③百家争鸣,思想家们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强国主张。
(2)①希腊城邦政治盛极而衰,导致希腊混乱和内耗加剧,制约了希腊的发展。②马其顿的崛起。③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古希腊有对外殖民的传统。
(3)同:①都对分裂和混乱不满,希望实现统一。②都寄希望于军事强邦领导统一。③都认识到了凝聚人心对实现统一的重要性,但都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
异:①荀子主张王霸兼用(礼法并用)实现统一;伊索克拉底主张通过对外殖民促进统一。②荀子偏重于文化整合以巩固统一;伊索克拉底主张王权专制,通过领土扩张促和谐相处,具有殖民主义色彩。
42.(1)表现:宋词、风俗画、话本的流行。
原因:民族战争的频发;程朱理学的束缚。
(2)理解:文艺复兴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文艺复兴要求摆脱封建教会束缚,开启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壮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3)合理性:文艺复兴冲破了封建神学对人的思想束缚,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3.示例1:新中国成立之前屈辱发展时期(坎坷发展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到外国势力的侵略,国内政局动荡,历届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实力软弱,妥协退让,导致哈工大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遭受外国控制,屈辱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60年代中期)获得新生时期(独立快速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民族独立,中国政府收回哈工大的管理权,开创了哈工大独立发展的新时期;国际上美苏冷战,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内进行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并借鉴苏联的经验,这些使其在五六十年代得到快速发展。
示例2:苏(俄)联控制时期苏(俄)联在其建立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采用苏(俄)联模式办学。东北是俄国势力范围,学校建立是为俄国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服务的;中国历届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实力较弱,妥协退让,导致苏(俄)联长期掌握学校教育的控制权并采用苏联模式办学。
日本控制时期日本完全控制了哈工大,采用日本办学模式。九一八事变,日本控制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适应战时需要,日本加强对哈工大的控制。
独立发展时期(1950—60年代中期)中国收回哈工大权利,借鉴苏联模式办学。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民族独立,中国政府收回哈工大的管理权,开创了哈工大独立发展的新时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中国急需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友好,所以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