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6 16:4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导入新课】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
5200多年历史中
大小战争:14500多次 2.8次/年
近2000年 无战争的日子:58天
战火中丧生: 36.4亿人
毁灭的财富:可铺宽150公里、厚10米的金带,环地球一圈
——邵锡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东南大学学报》958期)
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
——沈永兴 朱贵生《二战全景纪实》
【导入新课】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战后)乐观主义在(欧洲)其他地区却保留下来,尤其是在怨恨欧洲帝国强权的地区。几乎在硝烟刚刚散去之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中南半岛和非洲撒哈拉以南部分地区,就出现了反对欧洲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
【知识结构】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2、表现:
(1)中国:(2)印度支那:(3)印度:(4)在非洲:(5)在拉美:3、作用:
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被压迫民族已经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
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③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④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的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在位宗主国的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
民族民主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法国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1918年)
民族自决: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 。
一战后摧毁的四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匈帝国
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国
四大帝国的被摧毁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其他地区与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问题观察:一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一战前后欧洲的版图变化
明显的变化有: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2、表现:
(1)中国:(2)印度支那:(3)印度:(4)在非洲:(5)在拉美:3、作用:
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被压迫民族已经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
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③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④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马列主义。中共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年)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在非洲,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
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民族民主运动。
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题。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五四运动的油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
中共“一大”代表
李达 李汉俊 张国焘 刘仁静 包惠僧 陈公博 周佛海
毛泽东 何叔衡 董必武 陈潭秋 邓恩铭王尽美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越南的胡志明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越南乂安省南坛县人,越南民主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总理,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
胡志明早年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23年到苏联学习,1924年参加共产国际五大,同年底至1927年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2月领导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1941年发起建立越南独立同盟,领导反对法国殖民者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胡志明于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出任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3月当选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总理。1951年2月至1969年担任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年至1954年间领导了抗法战争;20世纪60年代又进行了抗美救国战争。1969年9月2日在河内逝世,享年79岁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印度的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雄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
1889年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1905年,尼赫鲁远赴英伦,进入哈罗公学学习。1907年10月,尼赫鲁提前考入剑桥大学。
1920年,尼赫鲁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次年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前先后8次被捕,在狱中度过9年。
1929年,尼赫鲁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拉合尔会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1947年3月,蒙巴顿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人物、领导力量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
智利
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
尼加拉瓜
反美斗争
桑地诺
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
埃及华夫脱运动
柴鲁尔(约1857-1927),又译扎格鲁尔、扎格卢勒。他是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 1882年参加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战争,失败后被捕监禁。
1918年率代表团赴英谈判,要求完全独立,并起草《民族要求宪章》,组成华夫脱党。
1920年7月又率代表团赴伦敦谈判,无结果。
1923年华夫脱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获胜,出任总理。与英国谈判英军撤退和苏伊士运河等问题。因拒绝接受丧权辱国条件,11月被迫辞职。

1881年英国开始占领埃及,一战期间,埃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英国为拉拢埃及参战,曾先后四次许诺战后给予埃及独立。因此,停战后,埃及人民希望英国殖民当局履行诺言。1918年11月13日,即停战后第三天,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扎格鲁尔等三人去见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温盖特,以埃及的名义要求英国撤回保护权,结束战时状态,实现埃及的政治独立。
因为代表团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称为华夫脱,所以扎格鲁尔为首的组织就叫华夫脱党(Wafd)。是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又译埃及国民党。
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
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历史解释: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特别是亚洲各国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等 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的华夫脱党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民族民主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5)运动具有持续性:如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展开;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课堂探究】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2、表现:
3、意义:
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 ②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
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
①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②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
③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二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终瓦解的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
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
《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休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知识拓展《埃维昂协议》
《埃维昂协议》又称《阿法协议》,是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的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开采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等权力。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蒙巴顿
英国东南亚盟军总司令
曾任印度总督
“印度独立法案”
(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割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8月15日印度赢得独立。
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是指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大大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00万平方千米。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允许广大的殖民地独立或半独立,为了继续在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英国政府倡议督导建立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前英国大部分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加入了该组织,但也有少数没有加入。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叙利亚
约旦
巴基斯坦
印 度
缅甸
老挝
越南
朝鲜
韩国
印 度 尼 西 亚
菲律宾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时间
地区
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
40年代末至50年代
亚洲
印度、巴基斯坦和众多东南亚国家获得独立
50-60年代末
非洲
埃及成立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60-90年代
拉丁美洲
古巴革命,推翻亲美政权
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纳米比亚的独立庆典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概述:
2、印度:
文化的多样性
3、新加坡、 韩 国:
4、埃及:
二战后,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
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①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
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同时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①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
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②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③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有很大影响。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同时,注重发扬印度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马克·吐温曾经感慨道:“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李光耀谈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高不了家庭……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
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国别
特点
具体表现
现代
埃及
文化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宗教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语言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
遗产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卢克索神庙
清真寺
金字塔
苏伊士运河
现代城市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材料: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结合材料和所学总结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走上了怎样的文化复兴道路?
【课堂探究】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课堂小结】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2、表现:
(1)中国:(2)印度支那:(3)印度:(4)在非洲:(5)在拉美:3、作用: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2、表现:3、意义: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概述:2、印度文化的多样性:3、新加坡、韩国:4、埃及:
拓 展:
1、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
高潮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
由共产党领导或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
(5)运动具有持续性。
(6)呈现不平衡性:
①斗争诉求不同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
2、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走上了怎样的文化复兴道路?
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
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
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文化催生文明,文明呼唤和平。
每一个生命都该敬仰,
每一个灵魂都该敬畏。
摒弃战争,友好交流。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结语结语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结语结语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习近平2017年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