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9.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姓名 班级 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史实。
2.了解清朝人口发展的史实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弊端。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28分钟)
1、认真朗读课本P96-100页的内容,边读边思考下面思考题并做好标记。(9分钟)
完成自学思考题。(8分钟)
(1)找出清初重视农业生产的皇帝及农业发展发的具体措施。
(2)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3)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表现有哪些?
(4)人口的快速增长有什么弊端?
3、检查自学效果,读背知识,班内反馈。(9分钟)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10分钟)
1.清朝前期经济能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5分钟)
1.下面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显著增长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2.如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
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 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
3.清朝前期为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 )
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 C.小麦、水稻 D.棉花、茶叶
4.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其主要原因是( )
A.手工工场的出现 B.耕地面积的扩大 C.回族的形成 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
5.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 )
A.水陆交通发达 B.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
C.出现大型的商帮 D.出现“交子”
6.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晋商与徽商 B.徽商与浙商C.苏商与鲁商 D.鲁商与晋商
7.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环境改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
8.下面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 )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C.明长城最终完工 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9.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 )
1685—1778年清朝的人口数量
年份 1685 1741 1759 1778
人口总数 1亿 1.6亿 2亿 3亿
1685—1775年清朝的耕地面积
年份 1685 1753 1766 1775
耕地面积 6.08亿 7.09亿 7.41亿 7.16亿
A.人口数量保持稳定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 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10.2019年4月17日新鲜出炉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4%,积极因素逐渐增多,市场预期和信心增强。让我们回顾中国古代史,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脉络。
材料一:《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1)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历史现象,秦孝公采取了怎样的具体应对措施?这一措施维护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文。书同轨。
--《史记秦始皇本纪》
(2)“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的秦始皇的治国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材料三:《货郎图》(局部)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宋朝经济发展的什么表现?当时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有哪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商业贸易区是什么?
材料四:唐朝中晚期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湖南、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当时中国出现了什么经济现象?
材料五:清朝前期,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哪一新的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11.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长期领先世界,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圃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请填写下表相关内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唐朝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 ①
?
,重视兴修水利。 纺织业品种繁多;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②
?
,造型精美;造船、矿冶、造纸颇具规模。 十分繁荣,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华大都市,如都城 ③
?
为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两宋 南方水稻面积迅速增长,并在北方得到推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出现了④“
?
”“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突出。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海船配备了先进的 ⑤
? 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 ⑥
?
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市镇也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区。
明朝 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 ⑦
?
、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⑧
?
(地名)是全国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⑨
?
(地名)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晋商、徽商。
清朝前期 顺康雍乾嘉诸位帝王,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对⑩
?
、淮河等遗迹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着作物,棉花、烟草、茶叶、药材,遗迹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出现了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
?
(地名)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商业网。盛泽镇、汉口镇等发展尤为突出。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形成了一些大的?
?
,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晋、徽商等。
小组学习答案:
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调整统治政策;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清朝前期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比较稳定;清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康熙即位后,社会安定,出现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稳定局面。
农业的精耕细作有了新发展,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使粮食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
清朝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农业地区扩展到边疆地区,是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物质基础。
1-5:AAABD 6-9:AAAD
10.(1)废井田,开阡陌;地主阶级。
(2)统一度量衡,统车轨,统一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3)商业繁荣;开封、杭州;市镇。
(4)经济重心南移。
(5)手工业工场。
11.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唐朝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①筒车,重视兴修水利。 纺织业品种繁多;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 ②唐三彩,造型精美;造船、矿冶、造纸颇具规模。 十分繁荣,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华大都市,如都城③长安为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两宋 南方水稻面积迅速增长,并在北方得到推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出现了④“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突出。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海船配备了先进的⑤指南针 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⑥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市镇也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区。
明朝 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⑦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丝织业中心。⑧景德镇(地名)是全国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⑨北京(地名)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晋商、徽商。
清朝前期 顺康雍乾嘉诸位帝王,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对⑩黄河、淮河等遗迹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着作物,棉花、烟草、茶叶、药材,遗迹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出现了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地名)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商业网。盛泽镇、汉口镇等发展尤为突出。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晋、徽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