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是中国体育运动项目的强项之一,但是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跳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让我们走进小说《跳水》。
17 跳 水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学习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
2.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初读课文 扫障碍
sì
wéi
hǔ
zī
liě
肆
桅
杆
唬
吓
龇
咧
嘴
撕
瞄
开
准
sī
miáo
牙
放
一起来读一读会认字吧!
肆
帽
桅
钩
扭
咧
舱
sōu hánɡ sì mào wéi sī dòu
hǔ ɡōu niǔ liě cānɡ ōu miáo
航
逗
唬
瞄
艘
撕
鸥
本课的会写字,你都会写吗?
识字方法
加一加:木+危=桅
字谜识字:
虎口边
唬
识字方法
换一换:例
图片识字:
瞄
咧
咧开
sōu
艘
造句:一艘小船在湖面划行,十分惬意。
左窄右宽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右部是“叟”。
肆
sì
造句:雪花像绽放的礼花,天地间肆意地飘洒。
注意这里是两横,横向笔画间距要匀称。
左窄右宽
钩
gōu
注意这里是“厶”。
钩——钓
舱
cāng
右部是“仓”。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模仿所给的例子,用一句话说清楚这些人物之间发生的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
船长逼孩子跳水
整体感知
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
船长逼孩子跳水
依据内容要点,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并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后第一题)
结果
经过
起因
1自然段
2-4自然段
5、6自然段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一说:孩子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
互动课堂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进行环境描写,为下文“跳水”做铺垫。
故事起因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 . . .
. .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更加放肆。
快乐、愉悦、开心……
原因
猴子的“放肆”
孩子的心情
水手的“取乐”
默读事情的“经过”部分,画出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他当时的心情,在文中作好批注。
故事经过
孩子哭笑不得。
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孩子气极了。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生气
窘迫
愤怒
惊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生气
无奈
~~~~~~~~~~~~~~~~~~~
水手们的大笑刺激了孩子的情绪
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的更凶了。
表示递进关系,突出猴子的放肆。
hu
恼怒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
他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恼怒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此时孩子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太没有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抢回帽子。
~~~~~~~~~~~~~~~~~~~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
突出孩子要追上猴子拿回帽子的决心和信心。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处境危险
~~~~~~~~~~~~~~~~~~~
~~~~~~~~
水手们的表现说明了孩子处境的危险。
愤怒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突出孩子进退两难,处境危险。
惊恐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采用批注的方式,梳理孩子心情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了解孩子遇险的经过。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课后第2题)
水手们的“笑”在推动事情发展中起到了___________的作用。
推波助澜
yì sōu háng chuán miáo zhǔn hǎi ōu
( ) ( )
gèng jiā fàng sì sī yǎo dòu lè
( ) ( )
课堂演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撕咬逗乐
一艘航船
瞄准海鸥
更加放肆
艘 颗 顶 只 条 支 根 块
一( )帽子 一( )猴子
一( )横木 一( )甲板
一( )帆船 一( )炮弹
一( )绳子 一( )步枪
顶
只
根
块
艘
颗
条
支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跳水”这个故事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正往回航行的轮船上,船上有船长、水手、孩子和猴子。由于水手拿猴子( ),使猴子很( );猴子放肆起来就去( );孩子就去( )猴子,一直追到了( ),处境非常危险,船长看到了就( )孩子跳水,使孩子脱险,最后得救了。
取乐
放肆
拿孩子的帽子
追
桅杆顶端
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跳水”这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知道孩子追猴子而遇险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感知猴子、孩子、船长之间的“精彩片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故事内容。
2.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说一说父亲此时的心情。
担心
焦急
故事结果
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说明船长说话语气的强硬,逼迫孩子跳水的决心。
用六个“!”和两次“开枪”有什么意义?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
~~~~~~~~~~~~~~~~~~~~~~~~~~~~~~~~~~~~~~~~
这两句对水手的描写表明了事情的结局——孩子得救了。
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课后第3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孩子的状况
客观条件
船长观察到了哪些情况才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的?
站在最高横木的顶端心惊胆战,摇摇晃晃
榄杆底下是甲板
大海风平浪静
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自己手里有枪
此时,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顶端,他已是心惊胆战,摇摇晃晃。如果让他往回走,随时都会摔倒甲板上丧命。现在大海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如果我用枪逼迫孩子跳入大海,他还能在水手们的救助下获得一线生机。
船长逼孩子跳水时内心是怎么想的?
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的这些想法写出来?
体现了情况的危急,以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如果孩子没有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为什么?
船长不会真的开枪。他说开枪只是为了吓唬孩子,让他尽快地跳入海里,因为这样是唯一拯救他的办法。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临危不惧
当机立断
急中生智
讨论:当孩子被救上来后,你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为了一点儿面子,险些失足摔伤,真是太不应该了。
做错了事要及时回头,不要怕被人笑话。
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船长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水手
取乐
猴子
逗、追
孩子
命令跳水
船长
孩子得救
起因:众水手拿猴取乐
经过: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走上横木
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入水中,水手们救起孩子
急中生智
沉着冷静
跳水
结构梳理
遇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文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表现了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
主题概括
1. 愉悦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
之中。
2. 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
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都把它记下来。
3.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4. 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愉悦的事。
5. 不要把学问看作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作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整理下面的几句话。
( )孩子跳水得救。
( )人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更加放肆。
( )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非常危险。
( )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
课堂演练
1
2
3
4
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不但……还 只要……就
即使……也 因而
1.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 )不理,( )撕得更凶了。
3.孩子( )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 )没命了。
4.( )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
因而
不但
还
只要
就
即使
也
三、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救孩子呢?和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