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下生物 25.2关注家庭生活安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下生物 25.2关注家庭生活安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06 16:4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章 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
第2节 关注家庭生活安全
——食品保存
一、教学目标:
1.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进一步理解重要概念: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
2.学习调查、探究、设计的一般方法(技能)。
3.科学合理保存食物是人类健康生活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进一步理解重要概念: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现代社会,有很多家庭由于工作忙碌或者生活习惯,往往会利用双休时间,去超市购物,买回一周所需的食物。例如:(图片呈现)几种蔬菜、面包、鱼肉、牛奶、水果、熟食等等。
这些买回来的食品假如是常温常态搁置,显然是很容易腐烂或者变质的。例如(图片呈现) 观察。
认同:食物不使用适当方法保存,是很容易腐败、变质,不能食用。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某一生活场景出发,提出食物保存的话题,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究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提问:你是否知道买回这些食品后,是怎样处理保存的?
根据学生展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很多同学都想到了低温保存,这也是很多家庭常用的保存食物的方法,放入冰箱。那么是不是放入冰箱,食物就不会腐烂变质了呢?
呈现实例图片,说明冰箱不是保险箱。
提问:食物腐烂、变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19世纪60年代,_??????__?????????_学家_?·??????·_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_???é??_。(七上已出现,属于回顾)。
呈现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进一步阐明观点:食物腐烂变质的原因是一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提出问题:细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有哪些?
呈现一组实验过程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呈现实验思路和图片)。
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食物保存方法,思考:引起食物腐败变质的因素还有哪些?同学们是否可以自己来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总结:引起食物腐败变质的因素。
列举实例。(菜干保存、青菜保存;千年古莲子奇迹萌发生长开花;新疆火焰山下的葡萄晾晒房)。 根据老师前期已经布置的调查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学生展示课余调查结果(视频,学生除了个别会提到对鱼肉腌制保存、对食物真空保存外,大都是放入冰箱进行冷藏或者冷冻保存)。
初步得出结论:低温只是延长食物保存的时间。低温条件下食物还是有可能腐败变质的。
了解巴斯德实验,知道食物腐败变质的根本原因是:食物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观察,思考。
发现不同条件下导致食物变质的微生物可能是不同的。温度、水分等因素会影响微生物的繁殖。进一步展示学生实验情况。
学生展示课余实验方法、过程、结论。(视频)
进一步明确:细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有温度、空气、水分、湿度等。
举例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食物保存的方法与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之间的关系。 引出食品保存方法中的常用方法:低温保存。
认识到冰箱不是保存食物的百宝箱。引发学生对食物变质根本原因的思考。
经典实验回顾,理解食物腐败变质的根本原因;以及防止腐败变质的因素。
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特别是对照实验中唯一变量的控制方法。
小结
总结:影响食品保存的因素;回望前期调查结果:认识科学本质。进一步梳理“水、温度、空气等条件对食物保存的影响”。
学以致用:你能说说以下食物保存的方法有哪些吗?
呈现: 食品包装袋(盒)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说明,引出“食品添加剂”话题,布置课外调查任务“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
提出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学生更积极的关注,食品安全,生活安全。 学生在理解食物保存的原理后,重新对前期调查结果从原理本质上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视频)
进一步认同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实现从现象——本质——应用,学会正确保存常见食物。
顺应当下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关注家庭生活安全
——食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