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六校2021届高三1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六校2021届高三1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6 16: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城中学 高安二中 上高二中
樟树中学 新余一中 宜春中学
2021届六校联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24.《群书治要?魏志下》上讲道:“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也。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莫救也。“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 B.分封制实现了君民共治和谐
C.分封制与郡县制应优势互补 D对百姓的态度攸关王朝兴衰
25.下图是连环画家王弘力绘制的《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内宴冷餐》。清明作为节气有
很多风俗习惯。有民俗学者称,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郊
游、戴柳、射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等种种活动。下列诗句中,描写清明
节的是( )
A.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B.千门万户曈疃日,总把新桃换日符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26.学者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经济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镇市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品的
“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城市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这表明( )
A.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条件
B.商业发展使宋朝城市和农村贫富分化拉大
C.农产品涌入城市使宋朝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宋朝城市发展依赖农村
27.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 曰外患, 曰权臣, 曰外戚, 曰女谒, 曰宦寺, 曰奸臣, 曰佞幸,今皆无
一仿佛者”。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 )
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B.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
C.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 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
28.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开设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左宗棠则以闽浙总督的身份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在各个地区性集团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合作和协调,即使这些大员调任他所,他们
继续与从前创办的企业保持着私人联系。材料意在说明在洋务运动中( )
A.军工企业成权力根基 B.企业运作老式落后
C.地方官员腐败无能 D.企业管理程序混乱
29.1935年,国民建设活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财政部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圆,
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
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以下背景中,不属于国民政府调整货币制度的原因
的是( )
A.中国货币制度长期以来渐趋稳定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冲击严重 D.金融动荡直接危害国内经济发展
30.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上、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
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现制度。这一做法的主
要目的是( )
A.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铺垫
C.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 D.充分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31.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 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
路。那么,“箭头”所指的开放地区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合经济全球化潮流
32.公元前451年之前,雅典男子与他们外国妻子所生的孩子可以获得完全公民权,而伯利
克里改革后的法规只承认其父母为雅典人者,始能成为雅典人。这一变化( )
A.赋予女性公民参政权利 B.扩大了雅典公民的范围和权利
C.提高雅典女性社会地位 D.实现从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
33.科恩在任职期间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能够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和锡兰(1658),科恩也骚扰英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
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据此推断科恩是( )
A.法国的殖民总督 B.印尼的民族英雄
C.西班牙的探险家 D.荷兰的殖民官员
34.下表为国际贸易中部分商品比重变化的情况。
据此可知( )
A.世界各国优先发展工业造成农业的减产
B.世界工业化的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C.发展中国家逐渐被排斥在国际分工之外
D.无序的国际竞争造成了贸易结构失衡
35.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运动与工人斗争的诉求依次地表现为,在18世纪是“公民权利”,19世纪主要集中在“政治权利”,进入20世纪,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利”。“社
会权利”的诉求主要表现为( )
A.争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
B.争取与个人自由相关的基本权利
C.争取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
D.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41.(25分)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
表总额为3045人,共选出代表2961人,总计报到代表2878人。本次国大的惟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
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
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找乱时期,为
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造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裁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 材料三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1)归纳材料一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 评价。(13分)
(2)概括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12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
中国)的奇迹: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
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
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
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
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
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
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
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
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
——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普法教育”的认识。(7分)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同年,苏联解体,原先由苏联支持
的一批中东国家也纷纷转向。这进一步放大了美国的“海湾出争”红利。 这些红利绝不仅 仅体现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还体现于金融、经济等诸多方面。
恰恰在此时,中东地区的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开始大幅抬头。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冷战”结束导致美苏不再有竞争压力。双方都减少了对当地的投入。这使得一批原本依靠大国支撑的政权纷纷垮台。造成基层治理普遍失序。甚至出现失败国家——如“黑鹰坠落”事件后的索马里。在“冷战”结束、多个国家政权垮台的背景下,中东原本在高度内部及外部压 力下维持的“生态平衡”逐渐弱化并最终解体。
——据邓媛《海湾战争后遗症》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海湾战争后中东局势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局势发生变化的原因。(7分)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温启祥,我国著名的导航技术专家,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工作勤奋, 追求知识,曾被评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抗战期间温启祥受进步书籍和进步思想的影响,拥
护党的抗日主张,利用其无线电工厂负责人的有利条件及所掌握的无线电技术,支持祖国的
抗战事业。上海解放后,他主持修配和赶制了500瓦报话机、750瓦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短波发射机,使沪、宁、杭的防空通信系统初具规模,又为前线指挥部提供了通信导航设备, 使当时的华东空军机场和福建前线对偷袭的敌机有了防护能力,为解放舟山群岛做出重大贡
献。建国后,温启祥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以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科研作风,先后开展了航空近程导航系统,飞机着陆引导系统,中程与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 以及卫星导航、组合导航和超长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线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晚年,他先后主持或参与《电子工业名词词典》等有关无线电导航部分的编撰或编 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著名科学家温启祥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温启祥等科学家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24-25 DA 26-30 ACAAD 31-35 BCDBC
41.【答案】(1)特点:具有分权色彩;中西结合;体现人民主权。(4分)
评价: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性;国民大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利,这是民主化的表现。当时正是内战时期,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拨乱时期临时条款》,增加总统的特别权力,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9分)
(2)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3分)
作用: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9分)
42.【答案】观点一:1 6至18世纪,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东亚(主要是中国),而非西欧。(4分)
赞同:①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这一时期西欧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西欧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8分)反对:①尽管中国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②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8 分)
观点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中心是欧美地区。(4分)
赞同:①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殖民扩张及科技发展推动了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美先后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②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经济附庸。(8分)
观点三:二战后至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欧美转向东亚(和东南 亚部分地区)(4分)
赞同:①1 9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出现“滞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日益解体;②1 9 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③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8分)
反对:①二战后欧美经济尽管出现曲折发展,但欧美尤其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并未丧失。欧美国家仍然主导着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②由于经济基础等历史原因,中、日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彻底改变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8分)
45.【答案】(1)特点:由政府主导进行;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贯彻君主意志;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融法律教育于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之中。(8分,任答四点即可)
(2)认识:明朝的“普法教育"扩大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社会法律意识;其实质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与法治社会背道而驰。(7分)
46.【答案】(1)变化:美国主导了中东地区的局势;一批中东国家政权纷纷垮台,局势混乱;中东地区极端势力大幅度抬头;原有的政治生态平衡崩溃。(8分)
(2)原因:海湾战争导致大国在中东地区力量对比失衡;“冷战”结束后外部和内部压力的减弱;“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原有矛盾的暴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益角逐的加剧。(7分)
47.【答案】(1)利用掌握的无线电技术支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贡献;参加新中国的科技规划,推动新中国科技的发展;积极参加航空、卫星导航、无线电等技术的研究,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贡献;注重技术文献的编撰与研究,推 动了祖国科技事业的进步。(每点2分,共8分)
(2)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家国情怀;注重探索、追求科学的执着精神;严谨严密、善于 思考的科学精神;勤奋务实、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