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中逻辑推理题汇编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中逻辑推理题汇编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6 10:5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高考中逻辑推理题汇编
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晏子至,楚王踢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因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请简析晏子的推理过程。
【答案】
1.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善盗,因此是楚地让齐人变得善盗了。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简析晏子的推理过程”,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原文,锁定答题区间。由“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可知晏子的推理过程,针对楚王诬齐人“善盗”,晏子引用化橘为枳的故事,说明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
【点睛】
参考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除哪一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的写作教材上讲,写作应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我认为语言应该朴实,不应追求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C.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
D.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E.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答案】E
【详解】
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题干中有个小陷阱,“除哪一项外”,意思是找错误最不类似的。首先要了解题干的错误。题干中两个“共同语言”是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对待:第一个“共同语言”主要指相关的思想话题,第二个“共同语言”主要指语言工具。所以,题干犯的错误为“偷换概念”。
A项,偷换了“工作”这个概念,前“工作”指“工作时段”,后“工作”为“具体工作”,错误类似;
B项,偷换了“形式”这个概念,把“语言形式”中的“形式”给偷换成了“形式主义”;
C项,偷换了“有意杀人者”;
D项,“小象”的“小”为年龄的小,“小动物”中的“小”为体积的小,同样为偷换概念;
E项,“既不属于……又不属于”和“两者都有点像”前后矛盾,和偷换概念无关。
故选E。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找出并说明存在的问题。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无疑是成功的。但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智能手机普及,导致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游戏研发者一旦重视了刺激性就会忽视潜在危害,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我们只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就会得到更好的回馈。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答案】①智能手机普及不一定就会导致手游市场火爆。
②研发者重视了刺激性不一定就会忽视潜在危害
③放弃一些短期收益不一定就会得到更好的回馈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逻辑推断题是在语境中考查逻辑事理的常见题型。一找文中关联词,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二找原因、条件、结果,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注意把握充分、必要和充分必要条件三者的不同;三找文中趋势、预测,看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
通读语段,考生要综合语段内容,找出句中说法太绝对或逻辑关系不成立的句子,如“智能手机普及,导致手游市场火爆”“游戏研发者一旦重视了刺激性就会忽视潜在危害”“我们只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就会得到更好的回馈”三个句子都有逻辑问题,考生可删掉说法绝对的词“一旦……就”“只要……就”,并考虑加上否定副词“不一定”“未必”等,使句子表述符合逻辑,便可得出准确答案。
【点睛】
逻辑推断题的解题技巧一般是,先找到段落中表示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的复句,并分析复句之间条件和结果是否有必然的联系。然后找到复句关系中说法比较绝对的词语,如“只要……就”“只有……才”“必将”“一定”“必然”“势必”等,然后进行更正,用更恰当的关联词、副词等表达正确的逻辑关系。最后拟写答案时注意句式要与例句句式基本一致。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理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国正式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线电子能谱,这个结果来之不易。探测器等各方面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仍运行良好,说明卫星试验并不困难。只要一丝不苟做好工作,就能够搜集到最精确的数据。数据没有急于发表,所以可靠性很高。
①探测器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仍运行良好不能推断出试验并不困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一丝不苟做好工作不能推断岀能够搜集到最精确的数据
③数据没有急于发表不能推断出可靠性高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只要一丝不苟做好工作,就能够
搜集到最精确的数据”,句子前后是必要的条件关系,语段中表述为“充分”条件;“数据没有急于发表,所以可靠性很高”强拉因果。
5.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下面是某寝室同学间的一次谈话,请你替甲同学就乙同学类比推理中存在的破绽写一段反驳的话,补写在横线上。要求:符合逻辑,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甲:乙同学,你的脾气能否改一改呢?不要动不动就乱发牌气。
乙:发怒是人类宣泄情感的必要方式。就像水库蓄水过量,就必得泄洪,否则就会造成决堤,危害四方;人的愤怒情绪过分压抑,也会造成情感决堤,危害自身和别人。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其实我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有时候控制不住,也谢谢你的建议,以后我会注意的。
【答案】反驳,抓住“水库幕水过最靠泄洪”“人宣泄靠发怒”之间无类比性这点即可。
【详解】
本题考查类比推理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类比推理类型的题目时,应该首先弄清楚所给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因果关系、工具与作用关系、工作于作用对象关系、物体与其运动空间关系、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等。本题乙同学把“水库蓄水过量泄洪”和“人宣泄靠发怒”进行类比推理,但是推理中存在破绽,不恰当。水库蓄水,是它的基本功能,可人生的意义却不是“积怒”,而且泄洪是排泄水库过量积水的必然渠道,人的郁闷情绪却不是一定要通过发怒的方式来排遣,譬如,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或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化解。
6.以下材料中有三处推理不够严密,请参照②的方式,写出另外两处推理的完整过程。
6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丢弃了大量富含聚氨酯的塑料垃圾,这种垃圾将会存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近日,一个科研小组在一堆塑料垃圾中放置了一种叫塔宾曲霉的真菌,这种真菌可能会降解聚氨酯塑料,随后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利用这种真菌的特性,可以消除当下塑料垃圾的威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塑料垃圾数量减少,那么就可能是塔宾曲霉菌降解了聚氨酯塑料。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如果塑料垃圾不能及时降解,那么它们将会存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③如果目前塑料垃圾多为聚氨酯塑料,利用这种真菌的特性,那么就可以消除塑料垃圾的威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②句,明确②句的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得出答案。本题从所给文段看,②句是对文段中“这种真菌可能会降解聚氨酯塑料”的否定,也就是说否定的是缺少前提条件进而造成表述不够严谨的句子,依照这个形式,可找出文段中存在同样问题的另外两个句子:“这种垃圾将会存在教百年甚至数千年”“利用这种真菌的特性,可以消除当下塑料垃圾的威胁”,最后按①句的形式补足前提条件,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难推理”是一种极端的推理形式,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进退维谷、进退两难的境地就是在思考问题时碰到了一个“二难推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骗子说:“凡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上从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没有人去质问骗子所预设的前提是否正确,而是让自己陷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中:他们要么____①____,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____②____;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_____③____,是一种说谎的行为。
【答案】(1)承认自己看不见
(2)那就等于承认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
(3)这又违背了事实。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看不见这衣服”,第②空注意前面的“不称职或者愚蠢”,第③空注意前文“进退两难的境地”。
8.“假两难推理”是逻辑谬误的一种。它对讨论的问题提出看似所有可能的选择或观点(一般是两个);但其实这些选择并不全面,亦不是所有的可能。
示例:你赶不上这班公交车,上班就要迟到了。
理由:除了坐这班公交车,还可以打车或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去上班。
请联系生活实际,另写一个假两难推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1)你再不煮饭,今天晚上我们便要挨饿。理由:除了在家中吃饭外,还可以外出就餐或叫外卖。
(2)你如果考不上大学,将来就受穷挨饿。
理由:考大学不是唯一生存的途径,学一门技艺或勤劳卖力也能衣食无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分析所给例句的三个方面:主题、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做到仿句与例句语言要连贯、风格要一致、情调要符合。本题属于逻辑推断的仿写,要求学生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示例特点,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写。首先分析示例的特点,“你赶不上这班公交车,上班就要迟到了”,提出看似所有可能的两种选择或观点,考生可以从生活现象和日常俗语中选择写作的内容,阐释理由时指出这些选择并不全面,也有其它可能的情况即可。
9.下面两句话的推理都有问题,请分别指出两句的问题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这台机器的每个部件都很轻,因此,整部机器都很轻。
②小明答应小光一起吃午饭,小明应该信守诺言。因此,小明不应该去救助遇难者。
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每个部件轻,并不等于部件加起来的整部机器也轻,因为部件数量可能很多。
②信守诺言固然没错,但不去救助遇难者带来的后果远大于此次违背诺言的后果,两害相权应取其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面两句话的推理都有问题,请分别指出两句的问题并填写在横线上。”这题其实是考查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第①句“这台机器的每个部件都很轻,因此,整部机器都很轻。”这句话的推理明显有问题,前后句并没有因果关系。即“每个部件都很轻”并不是“整部机器都很轻”的原因。因为如果“部件数量可能很多”的话,那么整部机器就比一定轻了。同样第②句“小明答应小光一起吃午饭,小明应该信守诺言。因此,小明不应该去救助遇难者。”明显推理错误,因为“信守诺言固然没错”,但是不能因为要“信守承诺”就“不应该去救助遇难者”。因为“不去救助遇难者带来的后果远大于此次违背诺言的后果,两害相权应取其轻。”以上逻辑推理的错误在于前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失当。
点睛:准确,这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准确是指用词造句要能恰当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注意辨析同义词,吃准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词语的分寸,做到用词妥帖,大小合适,轻重合宜;2.按照词义范围的大小和程度的轻重合理安排次序,不得颠倒词序;3.适当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本意。要找出语段推断存在问题分三步走:首先要阅读——读例句,定写法;然后再推导——分层次,看前后;最后再检查——代原文,求连贯。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西方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中,一位无神论教授为了向学生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就提出“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这个问题。学生发现无论是回答“不能”还是“能”都能推断出上帝不是万能的。
请从“不能”和“能”两个角度写出“上帝不是万能的”的逻辑推理过程。
【答案】①回答“不能”,就直接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因为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这样的石头。②回答“能”,意思是上帝能够创造这样一块石头,但上帝自己又不能搬动,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里主要考查根据情境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所给出的论断或结论是“上帝不是万能的”。然后,把握回答“不能”和“能”与“上帝不是万能的”之间的逻辑推断过程。假如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一定能够创造一块这样的石头,并且能够自己把这块石头搬起来,于是这就形成了悖论。如果说上帝能创造这样的石头,但他搬不动,结论是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说他不能创造这种石头,就直接证明了他不是万能的。最后,根据以上分析,从“不能”和“能”两个角度,组织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注意表达要准确、条理清晰。
11.下列文段中有三处推理不符合逻辑,请仿照①的句式,说明另外两处。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自己”,其实是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则有可能是“平凡、简单、朴素、实在”的路人。因此,朋友圈里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①朋友圈里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画生活”不一定存在巨大反差。
③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不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题干明确说明“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故应圈出语段中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要特别关注“一定”“必定”“只有……才”“只要……就”等词语。如“朋友圈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定”这一词语,这就导致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再看改句,“朋友圈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这一句用“不一定”替换“一定”,考生可以仿照这种方式,把另外两个句子中的“一定”换成“不一定”。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据《韩非子》记载:晋文公的时候,炊事宫呈上的烤肉上有毛发缠绕在上面。文公叫来炊事官训斥道:“你想让我噎着吗?为什么在烤肉上有绕着的毛发?”
假如你是炊事官,你该说一段怎样的话来为自己辩白。要求:①所写语言要有逻辑推理过程;②不超过80字。
【答案】一定是小人陷害。因为肉都烤熟了而毛发还缠绕在上面不被烧掉,这怎合乎事理?臣不敢让王噎着,所以毛发一定是肉熟后有人故意而缠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假如你是炊事官,你该说一段怎样的话来为自己辩白。”这题其实是考查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要想为自己辩解,就必须找到对方语言表述上的漏洞,在合情合理地指出对方的结论的错误。本题炊事官可以抓住这是一块烤肉反驳文公,并说明这是别人的陷害,因为正如他所言:肉都烤熟了而毛发还缠绕在上面不被烧掉,这怎合乎事理?所以毛发一定是肉熟后有人故意而缠绕。答题所写语言要先说结论,即:一定是小人陷害。再说理由。要有逻辑推理过程。
13.根据内容,回答问题。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例如: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有两户人家都生了儿子。有一家的孩子死了,就将另一家的孩子偷偷地抱回自己的家。另一家发现后与这一家争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告到官府。有一个知县对两个妇女说:“你们两人一人拉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把孩子抢到手,孩子就属于谁。”大堂上,两个妇女就动手拉了起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其中甲妇女开始时还使劲,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了。而另一个乙妇女则拿出吃奶的劲,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这时,知县大叫一声“停!”然后平静地说:“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了。”他用手指了指那个不使劲的甲妇女说:“她是真正的母亲。”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知县断案的三段论推理过程。(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凡是亲生母亲都怕拉伤自己的孩子。
甲(妇女)怕拉伤孩子。
所以甲(妇女)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学生以三段论的推理方法和过程,也就是运用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来论证知县断案的三段论推理过程。该材料是县官断案,关于一真一假两个母亲争夺孩子的事。县官推断不使劲的女人是母亲,依据是,凡是亲生母亲都怕拉伤自己的孩子。而不使劲的甲妇女怕拉伤孩子。所以甲(妇女)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据说,喜好长生不老术的汉武帝在东海求得一杯喝了能让人不死的酒,大臣东方朔为了让汉武帝明白世界上并没有让人不死的酒,就把这杯酒偷偷喝掉了。汉武帝知道后大怒,要杀死东方朔。
假如你是东方朔,你该说一段怎样的话来证明自己喝下的这杯酒根本不能让人不死。要求:①所写语言要有明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②字数在16-60之间。
【答案】陛下(大王、圣上、万岁……):①如果这杯酒真能让人不死,您就杀不死我;②如果您能杀死我,就证明这杯酒不能让人不死。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回答问题注重两个角度,一是材料的具体内容,一是题干的要求。这段话主要表述的是东方朔偷喝汉武帝让人不死的酒,汉武帝要杀死他,要求考生写一段逻辑推理的话证明汉武帝不能杀死或杀不死自己的话。东方朔要说的话必须紧扣“让人不死”和“杀死”两个方面进行推理论证,可以采用假设的方式,即从酒能让人不死、自己喝了酒还能被汉武帝杀死两个方面判断即可。比如从东方朔还能被汉武帝杀死的角度分析,就证明这酒是假的,不能让人长生不老,那么喝了这样普通的酒,就罪不至死的。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还有一种有趣的思维形式叫“二难推理”。比如有一位理发师承诺说:“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自己不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那你给自己理发吗?”理发师左思右想,无法回答。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面临一个二难困境:如果他给自己理发,根据承诺,
________;而
________
,那么同样根据承诺,他应该给自己理发。总之,不管他给不给自己理发
_______。
【答案】他就不能给自己理发
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
他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这是个说明性语段,以一位理发师的承诺为例介绍“二难推理”。从语段内容看①与前文“那你给自己理发吗?”相应;②根据前面的关联词“而”,和后面的“那么”,应该与第一空对应;③属于结果。
16.下面文段在推理上有问题,请参照事例的修改方式,找出并修改另两处错误。
韩愈说:“术业有专攻。”这话没有错,与他身处的时代也颇为契合。但在当今的社会里,年轻人若有余力,在专业之外再作开拓,必然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一个人如果缺少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就一定会失去展示才华的舞台。当然,在学习和工作中,若是专于一事,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
(示例)必然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或许会有更多更好的的选择可能
(修改)①

【答案】①就一定会失去展示才华的舞台——就会少了一些展示才华的舞台。②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就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例句“必然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句话的推理明显有问题,“必然”语气太肯定,过于绝对化,应该用可能的语气,正确的逻辑为:“或许会有更多更好的的选择可能”。仿照例句的方式,第①句“就一定会失去展示才华的舞台”中的“一定会”,语气太肯定,过于绝对化。因为“一个人缺少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并一定就会“失去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样,第②句“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中的“完全可以”语气太肯定,过于绝对化,。可改为“就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以上推理错误是太绝对了,用语不够严谨,没有考虑的事情还有其它种可能性。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明人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里,有一则小故事,大意是说:丹徒一位姓靳的大学士,大学士的儿子不成材,但他儿子的儿子(即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常常责备他的儿子。可是他的儿子却回答说:“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您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以后,放声大笑,不再责备了。
这位内阁大学士的儿子否认自己不成材的逻辑推理是否成立?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成立。这位内阁大学士的儿子否认他不成材的理由虽然是真的,但是,由此推不出他并非不成材这一结论,因为,理由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所以,他的论证不能成立。
【详解】
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读文段,明大意,通读文段,把握文段话题,概括文段大意。在这一步中就要注意文段中具有因果、条件、包含、矛盾等关系的句子。第二步,明错误,巧推导,首先明确对应的原文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以便在寻找其他错误时有方向,然后再读原文,依据前面分析,推导错误。该故事中内阁大学士儿子所说“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您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的理由部分符合事实,是真实的;“大学士的儿子不成材”这个结果也是事实。这个推理的错误在于:理由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也就是原因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属于强加因果。所以,他的论证不能成立。
18.请根据下面的文字进行想象推理,然后把空缺处填补完整。
一位政客在拉选票时不停地承诺,说今后要为当地弄来更多的钱。当地的一位老太太插嘴说:“我们不再需要这么多钱了,钱已经够花了。我们需要的是先解决好一件小事儿,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继续到海边捡拾贝壳。”
老太太的话让在场的人一愣,随即赢得一片掌声。政客懵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所感悟地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
孩子们不能到海边捡贝壳,是因为①_____,而②_____确实是一件大事,③____,④______都是政客所要考虑的问题,因而他认为这不是小事儿。
【答案】①海水污染时,海洋贝类动物消失  ①政府把海滩圈起来收费①孩子们没有玩儿的时间
②怎样使贝壳重现海滩
②让市民拥有休闲的环境
②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③保护环境
③发展经济
③保证教学质量
④发展经济
④和谐生活
④规范教学秩序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从老太太的要求和作为“政客”的身份回答问题。既要答应老太太的要求,实际上做法只是表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