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RJ)
第一、二单元检测卷
(70分 6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C.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有学者认为,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改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根据该观点,中国改变“恶性循环的命运”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一个新的时代正向西藏人民扑面而来。该协议的签订意味着
A.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B.抗美援朝胜利
C.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三大战役胜利
4.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用(主要是与战争有直接关系的军工投资、对增加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和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延续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
5.2019年4月4日第六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在异国他乡长眠了多年的志愿军烈士终于回到祖国入土为安。回首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A.邱少云 B.王进喜 C.雷锋 D.黄继光
6.《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写道:“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美援朝战争后中美关系发生变化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7.2019年9月23日是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纷纷举办活动庆祝这一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8.1957年我国生产钢535万吨,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9.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其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是
A.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B.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保证了工业化成就的取得
D.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法制成就的取得提供了经济基础
10.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1951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D.土地改革
12.某时期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些民歌,如“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你认为这些民歌创作的时代是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3.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文化大革命”扩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辨析改错(8分)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改正:
【】(2)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正:
【】(3)1956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改正:
【】(4)兰考县委书记王进喜患病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时,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在尽情欢呼。
材料三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历史,既是屈辱的历史,也是抗争的历史,要解决的问题是独立、民主、富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
(1)材料一中的“会议”是在何时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中国“新”的具体表现。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加上苏联等友好国家的支援,1956年底,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在工业建设方面,发展十分迅速。……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3%提高到1957年的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1957年钢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达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达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进行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示史实之间的关系。(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某校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的图片展,请你根据下列图片,完成探究活动。
【人物篇】
(1)上图所示人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要领导人,请你分别写出他们的英雄事迹。(4分,各举一例即可)
【成就篇】
(2)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你再举两例与上图同一时期的建设成就。(2分)
【改造篇】
(3)图5、图6、图7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运动中?这一运动结束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运动后期存在哪些缺点?(6分)
八年级下册·历史(RJ)
第一、二单元检测卷
(70分 6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A B C D D A C B B B A A C D D
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C.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有学者认为,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改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根据该观点,中国改变“恶性循环的命运”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一个新的时代正向西藏人民扑面而来。该协议的签订意味着
A.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B.抗美援朝胜利
C.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三大战役胜利
4.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用(主要是与战争有直接关系的军工投资、对增加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和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延续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
5.2019年4月4日第六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在异国他乡长眠了多年的志愿军烈士终于回到祖国入土为安。回首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A.邱少云 B.王进喜 C.雷锋 D.黄继光
6.《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写道:“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美援朝战争后中美关系发生变化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7.2019年9月23日是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纷纷举办活动庆祝这一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8.1957年我国生产钢535万吨,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9.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其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是
A.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B.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保证了工业化成就的取得
D.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法制成就的取得提供了经济基础
10.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1951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D.土地改革
12.某时期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些民歌,如“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你认为这些民歌创作的时代是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3.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文化大革命”扩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辨析改错(8分)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改正:
【×】(2)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正:“政治协商制度”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3)1956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改正:“土地改革”改为“三大改造”(2分)
【×】(4)兰考县委书记王进喜患病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改正:“王进喜”改为“焦裕禄”(2分)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时,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在尽情欢呼。
材料三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历史,既是屈辱的历史,也是抗争的历史,要解决的问题是独立、民主、富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
(1)材料一中的“会议”是在何时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时间:1949年9月。(2分)目的:筹建新中国。(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中国“新”的具体表现。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表现: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分)措施:政治上,和平解放西藏;经济上,进行土地改革;军事上,抗美援朝。(2分,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2分)
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民族复兴有利于保障民族独立。(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加上苏联等友好国家的支援,1956年底,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在工业建设方面,发展十分迅速。……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3%提高到1957年的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1957年钢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达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达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的影响。(4分)
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2分)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材料二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进行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4分)
途径: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走合作化道路。(2分)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示史实之间的关系。(2分)
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某校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的图片展,请你根据下列图片,完成探究活动。
【人物篇】
(1)上图所示人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要领导人,请你分别写出他们的英雄事迹。(4分,各举一例即可)
图1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举行开国大典,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图2彭德怀:领导百团大战、抗美援朝战争等。(4分,各举一例即可)
【成就篇】
(2)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你再举两例与上图同一时期的建设成就。(2分)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宝成、鹰厦铁路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2分,举出两例即可)
【改造篇】
(3)图5、图6、图7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运动中?这一运动结束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运动后期存在哪些缺点?(6分)
运动:三大改造。(2分)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分)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