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易安,冠绝漱玉 ——李清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清雅易安,冠绝漱玉 ——李清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6 10:5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雅易安,冠绝漱玉 ——李清照单元教学设计
一、总体构想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极其珍贵而独特的价值。李清照的“易安体”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李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常以俗语俗事入词,浅显易懂又回味无穷。李清照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自成一家,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易安体”。将李清照的词作集中加以研究,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全面领略李词清新奇隽的风貌神韵。
然而,现存李清照词作入选教材的内容过于零散,初中教材中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选取了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高中选修只一篇《一剪梅》。这些教学内容横跨初中高中,教学目标也各不相同。有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科学,这从高中选修《一剪梅》仅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作为欣赏目标可见一斑。一句话,零散的教学内容限制了从整体上把握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难以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的目标 。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的目标,我们以作家为教学单元,将初高中所选、所学的李清照的词作进行重新整合,适当补充李清照的其他词作篇目和有关李清照其人其词的资料,按照特定的内在逻辑进行重新编排,引导学生多角度、多视角地品读与欣赏李清照的作品,帮助于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李清照,更加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以求全面系统地把握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
二、内容组成
(一)高中选修:《一剪梅》
(二)高中必修:《醉花阴》《声声慢》
(三)初中教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四)补充篇目:《武陵春》《减字木兰花》《清平乐》《夏日绝句》《如梦令》(昨夜)
(五)推荐阅读:推荐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李元洛:《压倒须眉》;李木生:《夹在北宋南宋之间的这个女人》;刘小川:《品中国文人·李清照》。
【选篇说明】
为全面展现李清照的“易安体”词作风格,一是选取能够彰显作家不同人生阶段思想情感的词作。如十八出嫁暂欢娱(1101-1103)《如梦令》《减字木兰花》;党争株连泣南京(1103-1105)《一剪梅》《醉花阴》;生离死别痛断肠(1127-1129)《夏日绝句》《声声慢》;避乱金华谱佳篇(1129-1135)《武陵春》;定居临安悄仙逝(1136-1155)《清平乐》等。二是选取有助于彰显李清照人物形象,体现其性格多个侧面的诗歌,如《夏日绝句》等。三是选取有关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历史背景、词作分析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当代优秀散文随笔,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李清照其人其词其文。
三、教学目标
通过赏读,品味语言,鉴赏意象等,感受易安体词作的清新自然,细腻典雅的创作特点。学习作者各时期作品,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词人形象,深入理解李清照的文化内涵。
【目标说明】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行了两个维度的思考:一为文本层面的挖掘,从诗歌语言以及“易安体”的文言、文学两个角度,探讨李清照大俗大雅的艺术创作成就;另一个层面关照到词人独特的人生经历,从女性特有的细腻观感等方面探讨对于词创思想情感的影响。
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知人论世之上,还将文本艺术特色与作者特定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有机关联。在这个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作品之中,感同身受地体验,寻求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计划
本单元的教学分为5课时来进行,具体计划如下表:
教学内容
教学主题
教学课型
第1课时
《如梦令》(常记)(昨夜)
《减字木兰花》
走近李清照
论坛交流
第2课时
《醉花阴》《一剪梅》
相思离愁
赏读结合
第3课时
《夏日绝句》《声声慢》《武陵春》
乱世苦恨
赏读结合
第4课时
《清平乐》
李清照词作艺术特色
讲练结合
第5课时
资料补充:词中的李清照、《夏日绝句》
李清照词人形象
展示交流
【课型说明】
丰富的课型、灵活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形式,是激发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赏读结合”形式是最传统也是很有效的一种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李清照的词自有引人之处,很多小令浅近易懂,细读来却又妙趣横生,很受学生的喜爱,只需教师稍加点拨,便可收到很不错的阅读效果。而后期诗作中,作者沉郁的情感郁积其中,纠结而复杂,痛苦而浓重,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大程度地接纳与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若想更精准地评价学生的理解,“讲练结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它驾驭课堂的可行性更强。
?将小组展示交流作为一种课堂互动形式,也是促进学习向走向深入的一种方式。在小组共同完成一个探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激发,而同伴之间的互相促进也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接纳和表达。读后写作、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相互促进的教学思路。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是李清照的词作,古今学者对于李清照其人其作的解读也是阅读内容的一项重要补充。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赏诗品词,更要教学生如何去处理信息,尤其是在处理加工信息的基础上,给出公允的判断,由此指导学生整理读书笔记,命题作文写作课程,也成为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更是学生知识固化、情感升华、思想沉淀的重要过程。写作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组织材料,学会筛选、提炼、概括、立论并求证的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实施
第1课时
1.内容:品读李清照《如梦令》《减字木兰花》。
2.目标:通过探究研讨,小组展示,把握词人形象,初步了解李清照婚前词作特点,初步感知易安体的特点。
【说明】
本节课是李清照专题单元教学的起始课。这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入手,请学生通过展示讲解李清照的三首词作为整个单元的导入。这三首词分别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雨骤)和《减字木兰花》。从创作的背景来看,这三首词都属于作者前期的作品。都是作者少女时代,以及新婚之际的作品,词作中充满着少女纯真而美好的情愫,语言浅近不失雅致,集中体现了“易安体”的突出特点。三篇词作阅读难度不大,比较适于学生自读自学。
三首词的前两首都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在创作上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选材上,两首词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忆昔词,也是李清照的处女词。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酒醉迷路的回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日常生活中的主仆问答的趣事为创作内容。构思上,结尾之处也都有着相似的言尽而意不尽的戛然而止。从内容上看,一位纯洁天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于纸上。两首词都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这种美虽然叙写俗事,却端庄秀丽,尽显大家风范,将婉约词的俗艳向高雅推进了一步。上述都是易安体的特点。
《减字木兰花》选取的是新婚女子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的生活情节,生动活泼地写出女子欣喜中饱含娇羞的真实心态,灵动可爱。这首词是最能将李清照新婚之际的娇羞与喜悦。选择这首词的目的,是从整个单元专题构成出发,从不同的生活节点,多角度全方位把握李清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而考虑的。
第2课时
1.内容:《醉花阴》《一剪梅》
2.目标:把握新婚生活中的李清照抒情主人公形象。
【说明】
通过第一节课的讲解,在感知李词以俗事入词、却又雅致清丽的词风基础之上,这节课通过分组展示的形式,针对李清照前期的婚恋生活的一组词进行研究成果分享。分别针对李词中的意象、语言、选材、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角度来解析,深化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第3课时
1.内容:《夏日绝句》《声声慢》《武陵春》(《夏》为导入,讲《声》,练《武》)
2.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词作的思想情感,把握诗人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愁”的深刻内涵。
第4课时
1.内容:《清平乐》
2.目标:小结李清照词作风格特点,整合词人形象。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 挼,读ruó,“揉搓”之意。
3.思考: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说明】
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一为品鉴这首《清平乐》;二为回顾之前所讲过的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酌情检查背诵;三为通过作家前后期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李清照作品的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的差异之处。这个环节虽然在单元专题教学中的第2、3 课时已经有过涉及,但所不同的是,本节课的总结更注重引导学生超越感性体验,而上升到理性思考,最好能从理论高度进行总结。
第5课时
1.内容:推荐阅读资料
2.目标:整合读书笔记,学会加工整合资料,学会创意型议论文写作。
【说明】
在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就已经将梁衡先生等人的有关李清照的文化散文下发给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天至少阅读一篇,并做好摘录式的点评。
本堂课第一环节是交流分享学生摘录点评,通过集中展示以及小组内交流两种形式开展。然后请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心中的李清照,并给出选择这个词的三条理由。要求需要结合自己所收集的李清照生平经历以及文学作品来谈。课堂的第三个环节,就是通过展示和讨论后,当堂形成一个简单的提纲,一次作为命题作文《我看李清照》(议论文)的写作提纲。
六、教学示例
李清照前期词作《醉花阴》《一剪梅》欣赏
【教学目标】
1.感受李清照词的意境美,准确把握思想情感,鉴赏抒情方法;
2.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生活环境,把握新婚离别之际的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背诵:必修四教材中李清照的词作《醉花阴》。引出教学内容:我们将再学一首李清照同期的、也是表达着相似主题的另外一首词《一剪梅》。
(二)品读感受
1.习读:要求读准字音;控制节奏;体悟情感。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美读:
播放歌曲视频《月满西楼》,欣赏后让学生再一次朗读。
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词)?
明确:“愁”
(三)以意逆志
1.讨论: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愁”呢?
小结:
直抒胸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云中”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起兴:“花自飘零水自流”
2.自由发言: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句?说说其中的妙处。
明确:“红藕香残玉簟秋。”玉簟,即体感稍凉的席子。词句明写季节转凉,暗里点出抒情主人公的深闺秀女的富贵身份;看似交代写作时间,实则点出心境转凉,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而“红藕”“香残”,用灿烂的夏花勾连落败的凋零,美艳却清奇,以花及人,仿佛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位落寞女子的形象。词句集视觉、嗅觉与触觉多种感官体验,诗歌一开头就把读者的阅读情致调动起来。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罗裳”“兰舟”照应前文中的“玉簟”,从外围继续塑造女子的深闺形象,“独”字点出了女子的处境,本应有爱人相伴,荡舟畅游,可是女子心事满怀,一人形单影只,独自消愁。而这个“独”也恰好照应了“轻”,更展现出了女子的娇羞。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一句是作者抬头望见天空的云朵,联想到同样飞翔在天空的大雁,想到鸿雁传书,带来的恰恰就是丈夫寄来的书信。“大雁”的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经常出现,用以表达对丈夫书信的期待。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选用了“落花”“流水”两个意象,借用意象本身的美感诗意,用两个“自”表达了身在异处的夫妻处境的无奈,二人纵使心怀彼此,也无法改变。更是一种起兴,引发了后面的诗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句是全诗的点题句,直笔曲笔,推己及人,道出了分离的无奈。不同于中国古典文人士大夫笔下的闺怨诗,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不是单向的,没有回应的幽怨,而是一种基于真挚的伉俪情深下的对于现实的无奈。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是李清照的名句,精妙之处就在于用“眉头”写“心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才”“却”两个副词,道出了女主人公内心婉转跌宕的心情起伏,无奈之中却饶有情趣:作者想传递的是,眉头紧锁定是愁绪满怀,然而,女子眉头舒展之时,也未必心中了无挂碍,这会是一种多么浓重的相思离苦啊。
(四)知人论世
1.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呢?
2.品味以下诗句中的“愁”,体会《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内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醉花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通过意象分析,可以从以上诗句中划分出前后期作品,同样出现“愁”,但内涵差异很大。前期作品中的“愁”是近似于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愁,李清照更多地寄托的是相思之情。而后期的作品中的愁,却又更为浓重,是一种真正的浓愁,包含着更多的人生感慨,身世沧桑。这也是李清照词前期后期一个最明显的区别。
明确:相思为首,愁情次之;写深闺幽情,而非有怨。
李清照晚期词作《夏日绝句》《声声慢》《武陵春》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诗歌思想感情,通过品味意象体会作者心境,通过勾连写作背景梳理晚年李清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感知李清照的家国情怀,归纳概括李清照南渡后期词作的思想情感。
【教学环节】
(一)导入
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已经有一年多了,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地指挥,而是偷偷地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在随丈夫调任流亡的路上,走到乌江镇时,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大节大义,以项羽自刎江东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对丈夫苟且偷生之事予以坚定的批判。赵明诚听到妻子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然而就是这样坚强的女子,在丈夫故去之后,也无法用坚强掩盖内心的伤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 通读全词,基础积累。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乍暖还寒:时暖时寒。将息:调养,保养。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怎生得黑:怎样捱到天黑。次第:光景,状况。
2.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词中的一个字或词来概括。
明确:愁。
(三)内容赏析
1. 提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结合诗歌与写作背景)
明确:飘零之苦、孀居之恨、晚景之凄、亡国之痛
2. 提问:作者是如何表达这复杂而纠结的“愁”的?
(1)选择典型意象,借景抒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的?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关于酒:酒是“愁”的象征。深化: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关于“雁”:“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关于“黄花”: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关于“窗儿”: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关于“梧桐细雨”: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小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无一个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词作的中心是一个“愁”字,其实就在这些文字构成的种种细节中,咀嚼这些文字,就能打开你的扇扇心窗。我们一起诵读课文,感受这凄美的意境……
(2)运用叠词,造境渲染
一连用十四个叠字,富有音韵美;层进式地揭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寻寻觅觅——动作——孤苦无依
冷冷清清——环境——肃杀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氛围——凄然寡欢
(3)塑造形象,铺陈代入
“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动作、心理的刻画,不急不缓地铺陈叙写,细腻地刻画,积蓄清愁,最后爆发,塑造了一位内心凄苦无助的乱世才女的形象。
(四)形象分析
比较课前所学的《夏日绝句》中那个刚强坚定的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柔弱无助的李清照形象是否矛盾?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夏日绝句》是写国家危亡之际,好男儿要舍生取义。《声声慢》在面对颠沛流离的个人家庭之时,内心所有的伤痛只有通过诗词来排解。绝句中的刚毅坚强越发反衬出李清照孀居的孤独悲凉,而这种孤独无助、柔弱无力却愈显出李清照襟怀开阔。两者是一个人真实内心世界的两个不同侧面,看似迥异矛盾,实则更为真实动人。
(五)比较探究
1. 与《醉花阴》中的“愁”比较。
提示: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又遗孀;
1131年: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无人知。
2.“声声慢”是本词的词牌名,请你为这首词加一个题目。
(六)延展阅读(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武陵春》为作者金华避乱时所做。
问题探究: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词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从“闻说”“也拟”“只恐”几个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怎样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思考上述问题,从中选择一到两个问题进行回答,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
(一)将教材中的诗词进行重组,线索清晰,有少年欢乐到晚景悲歌,加之时代背景补充,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来这两个阶段多名篇,二来这两个阶段中作家的大喜与大悲达到极致,将两部分作品并举,更容彰显各个阶段不同的思想情感,比对效果显著。
(二)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力求凸显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易安体的文学特色在学界已经早有定论,如易安体的谐律,重典等特征。出于对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重点、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和能力的考虑,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仅选取易安体众多特色中的“雅致“和“铺陈”作为鉴赏教学的重点。前者更突显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后者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技法,不仅仅适用于对李清照词的解读,更适用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三)单元教学内容重组之后,将作者同一生活阶段的不同作品并举,可以起到互相映照,互相补充的效果。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将《夏日绝句》作为导入,一来两首诗词的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十分迥异,一个刚强坚定,一个柔弱无助,反差极大,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对举效果,能够更深刻地体现出李清照的“家”“国”情怀。对于情感的把握,适当补充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知人论世,看似迥异矛盾,实则更加真实动人。
(四)教学过程中,关照到李清照词的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重在品读感知,避免碎片化的肢解式赏读,便于保证诗词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