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4.6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教学难度较大。
2.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上课能积极参与,小学六年级学过一些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的知识,但接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事例不多,对两类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因此,本节课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典型、常见的性质和变化作为教学内容为宜。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涵义。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形成概念。
2.初步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
难点:化学变化的判断,以及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5.教学仪器和药品:
仪器:酒精灯、火柴、电炉、烧杯、镊子、石棉网、燃烧匙
药品:氧气2瓶、二氧化碳2瓶、镁条、木炭、石灰水、酚酞、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注重实验教学。用实验激发兴趣,用实验形成概念,用实验培养能力。即以实验为基础,注重以新、疑激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形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预设
【引入课题】出示两瓶气体,一瓶氧气(O2),一瓶二氧化碳(CO2)。
师问:同学们能将这两瓶气体鉴别开来吗?方法越多越好。
【PPT】总结:
方法一:用燃着的木条,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O2);
方法二:用带火星的木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O2)。
师问:能不能用“闻气味”的方法?
过渡:在上述的鉴别活动中,我们利用了不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不同,从而将二者鉴别开来了。那么你知道有哪两类变化吗?
【PPT】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活动1:判断下述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冰块消融; ⑵铁块拉成铁丝;
⑶钢铁生锈; ⑷水变成水蒸气;
⑸苹果腐烂; ⑹木材做成课桌;
师问:⑴上述物理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化学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特征?
⑵你是怎么理解“新物质”的?
【PPT】1.定义: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状态、大小、温度等发生了变化。如:铅笔折断、蜡烛熔化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变色等。如:蜡烛燃烧、食物腐败等。)
师问:⑴物理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那么物理变化中物质变了什么呢?
⑵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如何判断有新物质生成呢?
学生活动2:师生共同讨论。
⑴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不变,那么它变了什么呢?
⑵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知道物质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呢?
⑶发生物理变化时是否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否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教师演示】1.电炉通电,电热丝发光发热;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4.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PPT总结】2.两类变化的判断依据:(本质区别)
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3.两类变化的关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
过渡:变化有两类,性质也有两类。物质会发生某种变化,是因为物质有相应的性质。如蜡烛燃烧,是因为蜡烛具有可燃性。所以,我们说,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又可以通过变化表现出来。
【PPT】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3:判断下列变化分别表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
⑴玻璃破碎;a. ⑵食盐溶解在水中变成盐水;b.
⑶煤的燃烧;c. ⑷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了;d.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
师问:为什么把一些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一些叫做化学性质?依据是什么?
【PPT】1.定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硬度、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学生活动4:师生共同探究“石灰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
师问:我们又学习了变化,又学习了性质,那么性质与变化有什么区别呢?
【PPT】2.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变化:强调一个过程或现象。
性质:强调某一“能力”和“属性”,常用:能、可以、难、具有、易、会等词语进行描述。
【PPT】实例分析:
1.蜡烛燃烧——化学变化
蜡烛可以燃烧——化学性质
2.酒精挥发——物理变化
酒精易发挥——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你能总结一下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吗?
【PPT】
概念(定义)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 判断(区别)
二者关系
【反馈练习】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A.颜色变化 B.发光发热
C.新物质生成 D.固态变成气态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潮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 B.铜锭抽成铜丝
C.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D.煤的燃烧
3.判断下列各句话的正误:
A.凡是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
B.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反应。……………………………………………( )
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
4.下列叙述,哪些是铁的物理性质?哪些是铁的化学性质?
A.铁具有银白色光泽。
B.铁能导电。
C.铁跟潮湿空气接触,会变成铁锈。
D.铁在点燃的条件下会跟氧气反应,能生成四氧化三铁。
5.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并指出具体的性质和变化类型:
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镁条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矿石粉碎。
7、2000年5月8日,余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民警杨春平舍生忘死下窨井抢救两名中毒民工时,自己也不幸中毒。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1)写出硫化氢的物理性质: ;
2)写出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
【拓展】实验设计:
1.生物呼吸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吗?你用的方法中,涉及到的物质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的物质生成。现在给你以下一些器材:酒精灯、火柴、烧杯、集气瓶、条形磁铁、澄清石灰水、蜡烛、生锈的铁块。你能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化学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吗?(提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活动任务单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生活动1:判断下述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冰块消融; ⑵铁块拉成铁丝;
⑶钢铁生锈; ⑷水变成水蒸气;
⑸苹果腐烂; ⑹木材做成课桌;
物理变化的共同特征是 ;
化学变化的共同特征是 。
学生活动2:师生共同讨论。
⑴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不变,那么它变了什么呢?
⑵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知道物质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呢?
⑶物理变化发生时是否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发生时是否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3:判断下列变化分别表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
⑴玻璃破碎;a. ⑵食盐溶解在水中变成盐水;b.
⑶煤的燃烧;c. ⑷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了;d.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
学生活动4:师生共同探究“石灰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反馈练习】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A.颜色变化 B.发光发热
C.新物质生成 D.固态变成气态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潮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 B.铜锭抽成铜丝
C.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D.煤的燃烧
3.判断下列各句话的正误:
A.凡是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
B.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反应。………………………………………( )
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
4.下列叙述,哪些是铁的物理性质?哪些是铁的化学性质?
A.铁具有银白色光泽。
B.铁能导电。
C.铁跟潮湿空气接触,会变成铁锈。
D.铁在点燃的条件下会跟氧气反应,能生成四氧化三铁。
5.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并指出具体的性质和变化类型:
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镁条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矿石粉碎。
6.2000年5月8日,余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民警杨春平舍生忘死下窨井抢救两名中毒民工时,自己也不幸中毒。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1)写出硫化氢的物理性质: ;
2)写出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
【拓展】实验设计:
1.生物呼吸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吗?你用的方法中,涉及到的物质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的物质生成。现在给你以下一些器材:酒精灯、火柴、烧杯、集气瓶、条形磁铁、澄清石灰水、蜡烛、生锈的铁块。你能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化学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吗?(提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共29张PPT)
两瓶气体,其中一瓶是氧气(O2),
一瓶是二氧化碳(CO2),你有什么方法
能将它们区别开来?(方法越多越好)
问题:
方法一: 用燃着的木条,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
气体是二氧化碳(CO2);
方法二:用带火星的木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的气体是氧气(O2)。
氧气(O2)与二氧化碳(CO2)的鉴别:
方法三:………
判断下述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冰块消融; ;
⑵铁块拉成铁丝; 。
⑶钢铁生锈; ;
⑷水变成水蒸气; 。
⑸苹果腐烂; ;
⑹木材做成课桌; 。
学生活动1: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只是物体的形状、状态、大小、温度等发生了
变化。如:铅笔折断、蜡烛熔化、灯泡发光等。
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
变色等。如:蜡烛燃烧、食物腐败等。
1.定义:
1.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不变,那么它变了什么呢?
2.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知道物质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呢?
3.发生物理变化时是否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否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2: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演示: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现象:
4.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现象:
1.电炉通电,电热丝发热发光;
现象:
电热丝的温度逐渐升高,亮度变亮。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燃烧得比在空气中更为剧烈。生成……
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2.两类变化的判断依据:(本质区别)
3.两类变化的关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硬度、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酸性、碱性、毒性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
师生共同探究“石灰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学生活动4:
2.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性质:强调某一“能力”和“属性”,常用:
能、可以、难、具有、易、会等词语进
行描述。
变化:强调一个过程或现象。
1.蜡烛燃烧
——
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实例分析:
化学变化
蜡烛可以燃烧
——
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酒精挥发
——
酒精易挥发
——
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化学性质
你能总结一下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吗?
课堂小结:
性质 变化
决定
表现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项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变化时
的现象 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 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
项目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
熔点、沸点、硬度
溶解性 钢铁会生锈
食物会腐烂
木炭能燃烧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
A.粉笔折断 B.木材燃烧
C.玻璃破碎 D.镁带燃烧
E.水变成冰 F.食物腐败
G.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
H.石蜡熔化 J火药爆炸K车胎爆炸
A.C.E.G.H.K
B.D.F.J
2、在下列现象后的横线上填写编号,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1)、石灰石煅烧制生石灰 (2)、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3)、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制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氨的 (4)、香水挥发到空气中去
(B)
(D )
(C)
(A)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用橡皮泥捏成变形金刚
B、用铁矿石炼铁
C、钢铁生锈
D、煤饼燃烧
A
4、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熔点 B、气味
C、溶解性 D、毒性
D
5、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燃烧
C、熔化 D、变色
6、判断镁条燃烧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强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镁条变短 D、生成了白色固体
B
D
7、2000年5月8日,余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民警杨春平舍生忘死下窨井抢救两名中毒民工时,自己也不幸中毒。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1)写出硫化氢的物理性质:
2)写出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无色、有臭鸡蛋气味、可溶于水。
有剧毒、可燃性、水溶液显酸性。
8、“蜡烛会燃烧,蜡烛在燃烧”,文中的意思是( )
A、前者指化学变化,后者指化学性质
B、前者指化学性质,后者指化学变化
C、前者指物理变化,后者指化学性质
D、前者指物理变化,后者指化学变化
B
9、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
A.镁带有银白色的光泽
B.镁带可以燃烧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氧化铜是黑色的固体
E.水在100℃时沸腾
A.D.E.
B.C.
10、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难溶于水,据测定,在标准状况下,氢气跟同体积的空气相比,质量约是空气的1/14。纯静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的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将氢气通入盛
有氧化铜的试管里,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光亮的红色物质。根据上述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 )氢气的物理性质有: 、 、 、 。
( 2 )氢气的化学性质是: , 。
可燃性
还原性
生物呼吸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呼出的气体中
含有二氧化碳吗?
拓展:
⑴玻璃破碎; 。
⑵食盐溶解在水中变成盐水; 。
⑶煤的燃烧; 。
⑷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了; 。
c.能燃烧
d.会生锈
b.可溶解
a.易破碎
判断下列变化分别表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c、d
a、b
学生活动3:
概念(定义)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 判断(区别)
二者关系
课堂小结
500 ℃以下
电热丝温度升高后颜色的变化
1000 ℃
13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