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6 15:1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题
博古、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是为了(  )
A.反抗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
B.促进长征的到来
C.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D.夺取毛泽东的权力
第2题
下图这栋建筑能够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的原因是在此(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召开的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D.洗刷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
第3题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
⑤会宁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  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②④⑥③⑤
第4题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D.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于吴起镇,长征结束
第5题
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
A.瑞金  B.遵义  C.会宁  D.吴起镇
第6题
2019年是长征胜利结束83周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八年级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第7题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红军长征  D.南昌起义部队南下
第8题
1935年2月,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娄山关忆秦娥》。其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体现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词的重要背景是(  )
A.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C.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第9题
“会议室的房顶中央吊有一盏旧式煤油灯,房屋中间有一长条桌子,当时开会时代表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会场十分狭小,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10题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正确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制定这份决议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第11题
烟标,俗称烟盒皮,其图文精美,种类繁多,蕴藏着历史变迁的丰富信息。它与邮票、火花并称为“世界三大平面收藏”。在某次烟标展览会上展出了如下精品,你认为其主题是(  )
A.锦绣河山  B.长征精神  C.抗日烽火  D.迎接黎明
第12题
小轩去某纪念馆参观,看见镌刻在纪念馆门柱上的对联: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据此判断该纪念馆应该是(  )
A.北伐战争纪念馆  B.南昌起义纪念馆  C.红军长征纪念馆  D.淮海战役纪念馆
第13题
如图是某事件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可以推断该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井冈山会师  D.百团大战
第14题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下列所述属于红军长征胜利意义的是(  )
A.是启迪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第15题
八年级(2)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打算暑假去考察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地点,他们应该去(  )
A.陕北吴起镇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江西瑞金
第16题
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17题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两次“改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起义,开始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后来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1)材料一中的“起义”指哪一历史事件?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结果如何?对中共探索革命道路起到什么影响?
材料二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在斗争中红军人员损失过半。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改向,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改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此次改向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5 A B D D C
6-10 C C B B D
11-16 B C B C C B
17(1)事件:秋收起义;结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影响:为中国革命一条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原因:红军损失大,敌人在贵州的力量薄弱;意义:中共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