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辽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6 14:43:40

文档简介

高一老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C(A项,“受儒家思想影
原文说的是“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
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
尚”。B项,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说法不当,原文“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
俭”说法错误,原
文说的
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
教育的作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
然界的物产资源
德是对财物的节俭,而不是从“俭”德的育人功能出发的
材料一侧重闸述“俭”德的传承发展过程,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当今
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每
正思路:先提出“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然后从“社会思
功能”两个方
这一观点。(4分)②论证过程

证法,以大量的名
对观点加以
C(不是倒叙,而是插叙手法
D(“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自命不凡,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理解有误,拔
所扛的石碓坑,最终刘三侥幸脱离虎口活了下来,呼应标题;②实际上,是以刘三的话风趣幽默地揭
这次因不识字而造成的与华南虎邂逅的经历给刘三带来的思想觉悟上的觉醒——要识字,要读书。总
以回忆形式补充完整了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和文章开头形成照应
事情节更加

物形象
现出刘三和
j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特征
老实憨厚
是秀才,以
傲,对比强烈,充满幽默感。③在主旨上,补充出来的这段情节其实最能揭示小说主旨的内容,反映出这次p
享敬读书人而引发的危险对刘三的震撼和启发:要
读实
点2分,意思答
房君谏
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
贺之,使急引兵

”错误,应
来竟然因为这件事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分析错误,张耳遭到悬赏拘捕是秦国灭
魏国几年后,跟汉高祖与其交好并居住在其家没有因果关系;且“但他
秦国发
两人反而也用
关键点
购求”“门者
)楚王已经灭掉秦
望大王不要
取燕
南进军收缴河内
来为自己扩充势力
分,大意1分
4.①可以不要树
像秦国一样强大
若向武臣祝
让其放松警愒并带领军队帮助陈王攻
曾赶上做魏
耳曾逃亡在外,来到外黄。外黄有
富豪人家
螽干席的丈夫,就
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
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
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
他的意见,终于断绝
嫁给张耳。女家给张耳丰厚的供给,张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
的宾客
魏国做了外黄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
死的患难
大梁时,张
普通平
在张耳家一住就
秦国灭亡魏
这两个人是
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高一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分,考试时

¢丶请将客观选择颋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主观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喚、¨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
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
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巳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
K
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
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
“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
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散,其唯无福,祸
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
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
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
恕/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有子女的
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
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咪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
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
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
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
子的信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
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
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千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
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
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徳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
【高一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1-11-194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