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72分)
1、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唐玄宗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起草诏令为由,下令成立翰林院,负责起草部分诏书;至唐宪宗时期,翰林院最终成为内廷中正式的决策机构。这反映出
A.中央决策流程开始科学化
B.最高决策权发生了转移
C.门阀士族的地位不断下降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2.宋代士大夫阶层在参与国家管理的实践中,不仅讲求自我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往往还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高尚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下列诗句与材料主旨不符的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明代从仁宗到世宗之际,阁臣以“正君为功”,对皇帝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和培养;勤于进谏,向皇帝反映政治实情,使皇帝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作为皇帝与部院之间的中介,发挥协调政务等功能。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阁臣
A.牵制了其他机构的权力
B.成为中央法定行政长官
C.发挥了巩固皇权的作用
D.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
4.下表所列各项分别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资治通鉴》、熙宁变法、榷场
②
《齐民要术》、永嘉之乱、玄学
③
金瓶掣签、《四库全书》、“摊丁入亩”
④
长庆会盟、“两税法”、牛李党争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5.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指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是英国人和中国人发生“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法律制度滞后于英国
B.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侵略者可以在中国无法无天
D.清政府具有近代法权观念
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这说明
A.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做不到客观公正
B.研究视角的差异造成历史结论的不同
C.历史研究材料的匮乏带来认知局限
D.历史解释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断
8.据统计,1913年中国现代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工人总数27万人。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工人总数56万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家擅长企业经营
B.民国初年经济法制体系的建设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民族工业产品国内市场的扩大
9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剪辫与留辫、放足与缠足、洋装与长袍、鞠躬与跪拜、科学与迷信等长期并存。一副联语在当时颇为流行:“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此时期应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0.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帝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A.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11.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被中原人称为“荆蛮”,但楚人却公认炎黄联盟的祝融为其祖先,并把楚人起源地河南新郑称为“祝融之墟”。这反映出楚人
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
C.重视传承华夏文明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12.在秦朝,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但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这表明秦朝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权威
D.注重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13.表1为东汉田庄生产一览表。据表可推知,东汉田庄
表1
生产行业
种类
农业
粮食作物
麦、粟、黍、粳稻、大豆
经济作物
胡麻、牡麻、蓝靛
手工业
食用
酿醋、酿酒、制糖
服饰
纺织各种麻布和丝织物
冶铁
制造各种农具、兵器
A.内部商品交换频繁
B.已摆脱了政府的控制
C.行业之间彼此隔离
D.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
14.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在许昌屯田,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还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意义是
A.加强了军事力量以提高战斗力
B.改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提高了综合国力以推动全国统一
D.恢复了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
15.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宣称“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北魏僧人法果曾说:“我非拜天子,乃礼佛耳。”这些言论反映出北朝佛教
A.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B.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获得君主的倾力支持
16.读图1,该图反映的制度
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C.实现了仕途晋升的公平
D.淡化了光宗耀祖的观念
17.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
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18.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材料表明辽朝
A.注重对农耕经济的保护
B.认识到仁政思想的重要性
C.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D.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19.在西夏崇宗、仁宗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大兴学校,封孔子为“文宣帝”,求购儒家经典,对其中的一些经典进行注释,并设立翰林院安置博学多才的儒士。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夏
A.儒家文化与党项文化融合
B.自觉接受并学习儒家文化
C.儒家文化深入社会生活
D.文化政策由封闭走向开放
20.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间本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但后被明太祖斥责还乡,且终生不用;太祖甚至还制作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太祖此举
A.平衡了宦官与宰相矛盾
B.试图阻止宦官进入宫廷
C.意在防范宦官专权的局面
D.根除了君主专制的威胁
21.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
A.宣传西方政治文明
B.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C.创办大量民族工业
D.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22.武昌起义后,在南北双方和谈过程中,列强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这意味着
A.辛亥革命面临失败的风险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列强希望中国建立民主政治
D.“南北和谈”已宣告失败
23.图2为1911年出版的《妇女时报》第2号刊载的一幅题词为“刘君吉生与陈女史定贞本年四月二十三日新式结婚时之摄影”的结婚照。据此可知,当时
A.拍结婚照是社会普遍现象
B.新式婚俗在中国已经出现
C.自由婚姻是年轻人的共识
D.城乡婚俗有很大的差异
24.1924年9月的《银行周报》对中国蚕桑业的发展进行了报道:“年来湖北、山东、福建等省,均在提倡蚕桑,产茧日多,只因限于省界,凡华商前往采办,除纳产税外,每过一省,须纳通过税厘,丝本合重,裹足不前。”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自由流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8分)
2、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5分,共28分)
25、(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政府只要有货币,就可以随时在市场上买到所需的行政物品和军用品,也可以在市场上雇人服役。同时,为了简化征收手续和省去麻烦,明政府向人民征发的赋役由实物改为货币,由劳役制改为雇役制和代役制。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行经济改革,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在役法上,把各种役目合并,取消了“力差”,由官府雇役充当。实行赋役合一,“计亩征银”,除江南供应宫廷用的漕粮外,其余地区如山东等地的赋役全部改为征收白银。
在浙江海盐县,隆庆时人钱薇说:“邑城南境人以钱为租,地每岁八百,肥者千。”在松江地区,嘉靖、隆庆年间,大学士徐阶在华亭县岁租银九千八百余两,上海、青浦、平湖、嘉兴不计也。
——摘编自李龙潜《试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解读的认识。(4分)
26、(15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就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历程中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以后,救亡以实现民族独立,启蒙以实现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由于缺失先进的政治制度、主体性救亡力量和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救亡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民主正是在破解救亡困境的历史课题中被提出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虽然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它们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主客观条件,历史的变动跑到了历史主体的前面。
甲午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造成了不可逆的制度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达到高峰。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启蒙产生了保留和转向,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民主启蒙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1)编写一幕发生在近代中国历史学术研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8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救亡的历史是一部“近代化史”。(7分)历史参考答案
6.认识1:春秋战
国历史呈现统一的趋势。(2分
闸释:西周时期,为
现了诸侯林立的局
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
现了民族交融的趋
秋战国,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在大国吞并小国的过
不同部族之间文化的
交流,从而促进民族交
分)
识3:春秋战国时期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
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是分封诸侯数量最多的地区;春秋战
明这一时期北方(中原)地区
数
较多,也是政治纠纷比较多的地区
从侧面反
北方政治、经济发展优于南方。(4分
(1)发展
夷臣服于汉朝。(2分
措施:向当地首领赠送财物;武力扫除西南夷地方势力;册封当地首领为王;设置地方行政机构治
分
原因:宋
识到西南地区的重要
西区内经济
薄弱,“以夷制夷”更适合当地
广西
区内部发展情况各不
借鉴历史上经略西南政策。(6分
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
展和社会进步;为后世治理边疆地区
鉴。(3分,答出三点即
银”反映
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在松江地区,嘉靖、隆庆年间,大学士徐阶
县岁租银
余两”反映出江
兼并现象的加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识:解读史
意论从
结合;注意史料的历史背景(情境);注重史料的迁移
对史
料多方论证。(4分,答出两点即了
答案言之有理亦
9.(1)主题: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
感觉咱们近代中国就是一部救亡与启蒙的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中华民
族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教亡与启蒙
护封建统治出发,先
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
洋务派还付诸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但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学
政治,不可避免失败。后来的资产
新派希望
变法实现民族独
者甲;遗憾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也失败
变法运动虽然失败
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握
丙:正是由
浪接一浪的救亡
辛亥革命和新
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新
文化运动后期,马克
国传播,其思想也为先进的中国
蒙有了科
(2)说明:近代中国的救亡包含多种因素;政治上,中国逐渐出现了民主化潮流;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思想上,有识之士传
学和马克
推动
族解放
活上,人们的服饰礼俗等方面的变化也蕴含救亡因
听以,近代中国救亡的历史是一部“近代化
高一模拟选课走班调考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