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粤教粤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 期末总结(课件1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科学 粤教粤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 期末总结(课件18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06 15: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鱼类:身体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终身生活在水中。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生长变化:卵→
鲫鱼幼体→小鲫鱼→鲫鱼。
两栖类:代表动物青蛙。身体表面裸露,幼体靠鳃呼吸,成体靠肺呼吸。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
生长变化:卵→蝌蚪→长后腿的蝌蚪→长四条腿的蝌蚪→带短尾巴的小青蛙→青蛙
第一单元
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大部分昆虫还有两对翅膀。(常见的昆虫有蜻蜓、蝉、蝗虫、蝴蝶等)
鸟类: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身体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翅膀,头部有角质的喙。(常见的鸟类有麻雀、公鸡、猫头鹰、鹦鹉等)
爬行类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体表被覆鳞片或甲片,四肢从体侧横出,腹部常贴着地面爬行。(常见的爬行类有壁虎、乌龟、鳄鱼、变色龙等)
哺乳类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体表被毛,四肢能支撑身体,善奔跑。(常见的哺乳类有小猫、老鼠、兔子、猴子、大象、小狗、海豚等)
1、唯一能飞翔的哺乳类动物是(蝙蝠),海豚、鲸鱼也属于哺乳类。
2、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在这里能找到足够的(
食物
)和可以(
躲藏
)的地方。瓢虫、蜘蛛、螳螂、蝗虫都是生活在(草丛里)的小动物,它们都会(爬)或跳。
3、阴暗潮湿的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如蚯蚓、(蜗牛)、(鼠妇)、(马陆)等。
4、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如(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等。
4、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海洋里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旗鱼用(鳍)在水中游动,章鱼可以靠(喷水)或用(腕足)移动。
5、猫头鹰、黄鹂、啄木鸟等动物生活在森林的(树上),大象、鹿、熊等动物生活在森林的(地面),鼹[yǎn]鼠、蚂蚁等生活在森林的(地下),熊生活在树洞里,蜥蜴、青蛙、蛇生活在地面草丛。
6、保护动物的措施有哪些?
答:增强公民保护动物的意识;制定法律法规;建设自然护区;开展人工养育等

7、(观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技能),是搜集科学(事实)、了解科学(现象)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我们可以运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特征)。
第二单元
1、溶解的三大特点:均匀、分散、透明。
2、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会形成均匀、透明的紫色溶液。
3、搅拌、加热、弄碎是可以加快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
3、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情况一样吗?
实验结果:在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一定量食盐或白砂糖,白砂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大。?
4、食盐(白砂糖)还能从盐水(糖水)里分离出来吗?
答:蒸发、加热。
实验将食盐分离出来
实验器材:不锈钢勺、盐水、蜡烛、打火机
实验过程:拥不锈钢小勺取少许浓盐水,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加热。当有盐粒出现时,停止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随着加热,水被慢慢的蒸发,盐不会跟着水一起蒸发,就会分离出来颜色、形状及大小和盐接近的白色颗粒,这种白色颗粒放入水中能溶于水,白色颗粒就是原来溶解的盐。
实验结论:盐被分离出来。
5、根据盐和沙的特征,尝试将它们分离。
首先,我们将盐和沙溶解在水中,用过滤的发法,将沙子分离出来(沙子不溶于水),然后,用加热的方法,让水分蒸发,这样盐就分离出来了。
第三单元
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由金属、塑料、木材和石头制成,像棋子一样,它们都是固体。
2、我们可以利用尺子测量固体的大小。,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测量质量的常用单位有(千克)和(克),常用工具是(天平)(电子秤)等。
4、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像水这样的物体叫液体。
5、想要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可以使用量杯或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6、常用的量筒或量杯有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和250毫升等规格。
7、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答:读数时,面对刻度,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8、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有质量。我们可以用简易天平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固体
液体
气体
能否流动



是否有固定形状

没有
没有
是否有质量



是否有体积



能否被压缩
不能
不能

是否占据空间



能否热胀冷缩



9、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也可以恢复)。
10、压缩空气应用的实例:
(1)充气拱门;(2)橡皮艇;(3)篮球、排球、足球;(4)修路工人使用的风镐等。
11、水变成冰后,它的体积增大了。
12、为什么不能把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的冷冻层?
水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是会由液态的水结成固态的冰,而且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大,会把玻璃瓶涨碎。
13、水是常见的液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冰。水能从液体变成固体,也能从液体变成气体。
第四单元
1、可以通过观察大致知道物体是冷还是热,但是不能凭观察到的现象就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国际上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表示。
3、人体正常体温约36.5℃,水沸腾温度一般是100℃,水结冰时温度一般是0℃。
4、常用的温度计都有体温计、气温计、实验用温度计等。
5、常见体温计有玻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红外线测温仪等类型。
6、液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这种性质制成的。
锥形瓶里的水在受热时,体积是否增大?实验材料:锥形瓶、橡胶塞、温水、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将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盖紧装满水的锥形瓶,将锥形瓶依次放入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液柱的高度变化,做好记录。
记录:
总结:水受热后体积膨胀,水受冷后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水的体积考的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的条件
液柱现象
结论
放入热水
液柱水位明显上升
温度升高水的体积增大
放入温水
液柱水位不变
温度不变水的体积无变化
放入冷水
液柱水位下降
温度降低水的体积变小
实验:探究温度变化时,空气的体积怎样改变。
实验材料:肥皂液、烧杯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把肥皂液抹在烧瓶口,形成肥皂膜。将烧瓶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肥皂膜的变化(也可以用手捂热烧瓶而不放进热水中),做好记录。
记录:
结论:肥皂膜在烧瓶放进热水时膨胀了起来,放进冷水中会凹陷了下去。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的体积考的就是空气的热胀冷缩)
热水
冷水
肥皂液抹在烧瓶口的烧杯
膨胀
凹陷
7、在夏季,为什么人们给自行车充气时常常不会充得太足?
夏季天气炎热,车胎里的空气太多了,会容易受热膨胀而发生爆胎的危险。
8、高架桥上留有缝隙是为了避免热胀冷缩引起桥面裂开。生活中,还能在哪里看到这种现象?
马路上的缝隙;家里瓷砖的缝隙;水泥墙面的缝隙等。
9、为什么夏天架设电线时候不能太紧?你认为工人师傅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呢?
电线在夏天会热胀,冬天会冷缩。如果电线架设的太紧,冬天受冷收缩就会发生断裂。
实验:铜球能穿过铁环吗
实验材料:铁架台、酒精灯、铁环、铜球
实验步骤:(1)将铜球悬挂在铁架台上,让铜球穿过铁环,然后移开铁环,给铜球加热,复位铁环,看铜球能否穿过铁环。
(2)移开铁环,用冷水冷却铜球,复位铁环,看铜球能否穿过铁环。
(3)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记录:
我发现:铜球被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说明铜球受热后体积增大,铜球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球遇冷时体积变小。
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物体名称
观察方法
加热后现象
冷却后现象
铜球
铜球能否穿过铁环
穿不过
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