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师
表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他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他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建兴十二年(234)死于军中,终年54岁。有《诸葛亮集》。
追溯背景
公元222年,刘备伐吴,被吴国大将陆逊打败,丢了荆州。公元223年,刘备卒,其子刘禅继位。刘备在临死时,急从成都召回诸葛亮,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他,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诸葛亮传》)此后,诸葛亮主持政事,用了五年的时间做伐魏的准备。
追溯背景
在此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与吴国通好,免除了“东”顾之忧;二是加强内政建设,制定“汉科”,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国有法度,社会风气好转;三是平定南方叛乱,公元225年,率军南征,直到滇池,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到公元227年,蜀汉的整体状况已初步恢复。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诸葛亮准备完成“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宏愿。因此他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写下了这篇表文,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伐魏的决心和临行前的心情。
文体知识
表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基础积累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āng pǐ
yī
bì
yōu
huán
wěi
tì
shì
háng
gǒu
cú
zhào
基础积累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ì( )罚 quē( )漏 rǎng( )除
倾tuí( ) sù( )夜 nú( )钝
咨zōu( ) 斟zhuó( ) 以彰其jiù( )
陟
阙
攘
颓
夙
驽
诹
酌
咎
基础积累
3.【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2)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
(3)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答案]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基础积累
通假字
基础积累
古今异义
基础积累
基础积累
一词多义
基础积累
基础积累
词类活用
基础积累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不求闻达于诸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求于诸侯闻达”)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败军之际受任”)
整体感知
文中着重回顾了刘备的哪两件大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概括有关刘备的事件,需要仔细阅读六、七两段,找出作者自叙经历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体会作者的感情,要联系全文及事件背景。
[答案] 两件大事:三顾茅庐、临终托孤。表达了作者对先主刘备的感激之情及其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从而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其所提的建议。
整体感知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B.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D
C.在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中,反复强调的是“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
D.文中分析天下形势,目的是让刘禅认清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他发愤图强,修明政治。
整体感知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大事”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项,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向刘禅提建议;C项,诸葛亮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
合作交流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解析] 解答此题既可结合内容来分析,也可从本文的写作背景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作者写第三条建议用了三个文段,先是荐贤,然后分析“亲贤远佞”的必要性。从写作背景来看,刘禅昏庸无能,容易听信谗言,作者写作此文就是为了让刘禅“亲贤远佞”,以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合作交流
[答案] “亲贤远佞”是主要的。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合作交流
细读课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作为人臣,“忠陛下”之“忠”表现在积极献言、积极荐贤;作为蜀国的执政者,“忠陛下”之“忠”还表现在努力去实现先帝的遗愿,兴复汉室。
[答案] ①积极献言,提岀三条建议(或“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以便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经典讲练
阅读“臣本布衣……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亲自。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经典讲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经典讲练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案]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急艰难的时候(我)受到了委任。
[答案]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经典讲练
11.选文第一段中“由是感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诸葛亮正是因为感恩,才倾尽毕生精力去完成先帝托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感恩”的理解。
[答案] 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理解略,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聚焦
联系文本,开放探究
考点解读:开放性试题是中考命题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一种主要考查形式。其基本特点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或分析综合,或联想想象,或探究批判,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试题允许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发挥潜能。此考点题型多样,列举如下:
考点聚焦
1.议论评价型。
如: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2.启示感悟型。
如: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你在做人方面所得到的启示。
考点聚焦
3.建议献策型。
如: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提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4.补充论据型。
如: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
考点聚焦
5.补充对联型。
如: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聚焦
答题思路:此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学生应该在充分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或找出相关内容并简要概括;或发挥联想,回忆平时积累的与选文性质相同的名言或事例;或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具体阐释理由;或联系选文和现实生活,谈自己对选文所蕴含的思想的认识。
考点聚焦
因为是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善于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作答;二是思想要积极向上,绝不可表达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
归纳总结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有624个字,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作者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
写作特色
归纳总结
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文中还有大量的合成词,为诸葛亮首创,不少词经过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苟全性命”“感激涕零”等。
写作特色
归纳总结
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写作特色
归纳总结
结构图示
表忠心
明责任
出师表
自叙经历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分析形式
提建议
报先帝
忠陛下
点明主旨
感恩图报
严于律己
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