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1.背景:
随着全国各地的陆续解放,建立新中国的任务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
2.时间、地点
筹建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要内容:
(1) 大会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汉共同纲领》,规定国家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 会议决定新中国定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等。
4.意义:
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改北平为北京,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采用公元纪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
解放战争时期
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近代史时期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为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激发人民群众抗日斗志、鼓舞人民英勇抗战而作。音乐充满了激情,富于感召力,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新中国成立后,在外有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内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任重道远的形势下,这首歌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警醒国人要居安思危,激励人们为巩固政权、建设新中国而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因而,毛泽东认为还是原词好。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光明
中国共产党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你知道国旗上五颗星象征着什么吗?大星星代表什么?四颗小星星代表什么?
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相关链接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同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他亲自按动电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时,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首都30万军民一起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开国大典
(1)时间:
1949年l0月1日下午。
(2)盛况: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
开国大典时聚会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群众
54门礼炮指的是参加第一次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或曰45个单位加特邀人士的9个方面(或小单位),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28响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8年。
开国大典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深意
历史小知识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华民族朝着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
(2)国际意义: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巩固—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2、西藏代表:
3、西藏和平解放的标志:
1951年
阿沛?阿旺晋美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1年,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4.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951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北京设宴款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和阿沛?阿旺晋美
1.1951年2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西藏代表团,同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确立
C.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当堂达标检测
D
当堂达标检测
2.“民众站立起来,堂堂正正做个人……”这是黄炎培写的《天安门歌》,其创作背景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3.夏衍描述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上午10时半到车站欢迎苏联代表团……我拍了照。 下午2时半到天安门城楼。一望之下,是一片红旗的海。这一场面,是先烈们用鲜红的血换取得来的。想起了郑汉先和庞大恩。3时15分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夏衍描述的是( )
A.和平解放北平B.开国大典 C.欢送志愿军入朝作战 D.土地改革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