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7 16:5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9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难点)
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点)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走近作者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不仁”对立起来。
背景链接
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上》)
在这里,个人的修为和国家的治理是一脉相通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儒家政治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子。另外,孟子素以批判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极端利己主义著称,这从本文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不为(
)苟得也?为(
)宫室之美为(
)之
苟得(

一箪食(

所恶(

一豆羹(

蹴(

不屑(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ɡǒu

ɡēnɡ
dān

xiè
wèi
wéi
wéi
(1)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
(2)读准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整体感知
(3)听范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画下来。
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整体感知
生:生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义:正义。
舍:舍弃。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得,得到。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学习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恶:讨厌,憎恨。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故:所以。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如使:假如,假使。
凡:凡是。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
由是:由,介词,凭借,根据;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手段。
是故:因此,所以。
非独:不仅,不只是。
是心:这种心。
丧:丧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子。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蹴: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同“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徳”,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已:停止。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谓:叫作。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重点积累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避”,躲避
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一箪食,一豆羹
◆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科植物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加上、增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一词多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介词,为了)
(动词,接受)
(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得到,拥有)
(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代词,他)
(助词,的)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连词,那么)
(连词,就)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恩惠。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所欲有于生者甚”)
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思考问题: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步品味
“本心”就是羞恶之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1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分步品味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小结
9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导入
背诵课文
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论点是由开头举的“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解读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运用比喻论证,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比喻论证




舍生取义

熊掌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课本第49页“思考探究”的第一题
道理论证
正面
反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欲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比论

推理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
举例论证
正面
反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勿失其本心

比论

是对前面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3.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句话点明了孟子的主张,他认为所有人都有“这种心”,人性是善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同时,也借此指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坚守,不丧失。使论证严谨有力。
4.“独”“皆”这两个字有何表达效果?
“独”意思是仅,“皆”意思是都。这两个字指出其实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本来就是一种充塞天地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坚持罢了。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说,为后文批判“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者埋下伏笔。
5.作者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并举,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突出主题。
6.第2段语言极富气势,试简要品析。
第2段运用了排比、对比兼反复的手法,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并运用“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诘,使得论证富有气势,情感豪壮炽烈,语含辛辣嘲讽,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7.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在结构上,与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照应,收束有力;在内容上,强调“不辩礼义”就失去了“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
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
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
写作借鉴
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串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写作借鉴
2.比喻对比,深入浅出。
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让说理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
写作借鉴
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写作借鉴
结构梳理
提出论点
鱼我所欲也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舍生取义
逻辑推理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由因推果
假设推理
举例论证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正反对比
比喻论证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主旨概括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名人论“义”
拓展延伸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