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3.月是故乡明
你知道哪些和“月”相关的思乡名句?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字希逋,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主要作品有译著《罗摩衍那》《五卷书》,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撤
漪
旎
瑞
莱
垠
顷
峨
燕
缀
pái
huái
miǎo
ɡōu
ménɡ
chénɡ
chè
yǐ
nǐ
ruì
lái
yín
qǐnɡ
会认字
é
yān
zhuì
(
)(
)
多音字
yān
燕
燕子
莺歌燕舞
yàn
运用:春天,燕(yān)山上有不少燕(yàn)子飞来飞去。
(
)(
)
燕园
燕山
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先总述人人都爱故乡的月亮,接着叙述
了童年望月的趣事和成年后看月亮的经历,
最后直抒胸臆。
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
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了快乐,令人留恋;会想念带给自己快乐童年的故乡。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
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作者先写了自己在异乡看到的月亮,又写了故乡的小月亮。写自己在异乡看月,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
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说说你的感受。
相比于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在故乡小苇坑旁看到的月亮自然是“小月亮”。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的“小月亮”,这个称呼凝聚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情感(写作要素)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使主要描写对象的特点更突出,使情感抒发更加强烈。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课堂小练笔
请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对某一种事物特殊的感情。
我见过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之下,我最喜欢的还是__________________。
月是
故乡明
思故乡、忆童年
板书设计
在他乡赏月
数星星
点篝火
捉知了
望月
广阔世界的大月亮
朗润园的美月亮
思乡情浓
童年美妙
1.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2.完成随堂练。
课后作业3
月是故乡明
语文要素
阅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人文主题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完成本课预习卡。
2.根据课前提示,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文章以经典诗句为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通过交流,感知“月”这一意象,为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奠定基础。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自古以来,人们总喜欢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你都知道哪些和“月”相关的思乡名句?
2.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简介季羡林的生平。
二、检测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3.指导朗读,初步感悟。
(1)教师指导朗读。
明确:本文基调深沉真挚,带有淡淡的忧伤;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2、3自然段轻快活泼些;第5自然段后面应该读得动情;第6、7自然段应缓慢低沉些。
(2)自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思路。
三、自主学习,体会情感
1.学生自主学习“童年趣事”部分,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
“童年往事”部分写的是对童年的回忆,作者选择了典型的、印象深刻的事例,将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感受。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体会情感,契合文本的表达特点。(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4)小结:作者借一些典型的往事,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自主学习“成年经历”部分,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注意转折词“但是”“然而”前后内容的不同。
(2)小组分工,读一读对比部分,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作者写自己在异乡看月,花了很多的笔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
(4)指导朗读,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情感。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读到这样的称呼,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相比于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在故乡苇坑里看到的月亮自然是“小月亮”。然而,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的“小月亮”。“小月亮”这个称呼,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回忆故乡与童年场院上数星星
古柳下点篝火、摇知了
坑边望月游玩
离开故乡世界各地的月亮
燕园赏月胜地比不上故乡小月亮月寄相思
思念故乡
教学反思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月亮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文章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