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
所教学的篇目
《密度》
适用年级、学期
九年级第一学期
所在单元
第一章
压强
教学定向
学习目标
1、理解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知道密度的概念。
2、经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感受探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控制变量法”、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等科学方法。认识“大数据”能够反映出规律的思想。
3、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学习任务
重点: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得出过程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准备
知识资源准备
学生已经学过了质量与体积的概念,电子天平学生没有用过,量筒的读数需要强调,学生已经具有了描点作图(曾学过s-t图像),同时初步具备了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图像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比较了解,但“斜率”是数学中的次要知识,最好提图线的“倾斜程度”。
方法技能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猜想、设计、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密度的概念。练习刻度尺、量筒、电子天平的使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通过画出物质的m—v图象,认识通过图象研究物理问题及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体积不同的木块、水和铝丝团、电子天平、刻度尺、烧杯、量筒、透明胶片、记号笔等。
2、演示实验器材:大小瓶矿泉水。
3、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主要学习问题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体验比较大小瓶矿泉水的质量大小。
活动Ⅰ:猜想“质量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活动Ⅱ:分大组讨论“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活动Ⅲ:分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各组在相同分度的坐标纸上描点,小组长画在透明胶片上。
活动Ⅳ:将各组的透明胶片利用投影进行比对,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主要学习活动与步骤
活动一
活动任务
提出问题
问题引领
学生感觉大瓶和小瓶矿泉水,谁的质量大?
主要步骤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质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引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引出课题: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必须通过测量得到数据进行分析
活动二
活动任务
讨论“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问题引领
主要步骤
教师先明确三大组研究的对象,交代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需要增加什么器材?
2、具体实验步骤如何?
3、表格中是否要添加内容?
三大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交流,师生、生生讨论,得出最佳方案。
活动三
活动任务
分组实验
问题引领
主要步骤
每个大组分成三个小组(木块2组),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测出3组(木块6组)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据填入表格。
先对数据进行分析,证明猜想正确: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得出质量与体积的初步关系。
单从数据很难看出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要用图像法对数据进行描点,从图像上分析他们的变化规律。
每个小组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小组长画在透明胶片上,交给大组长,三个大组长将三个小组的胶片收齐,准备展示。
活动四
活动任务
交流、分析实验数据
主要步骤
三个大组长分别上台将各小组的透明胶片依次重叠展示,发现众多的数据点均近似形成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大组长进行连线。
强调:错误的点舍去并且课后重新实验找出错误原因,使数据点均匀分布在图线两侧。
分析三种物质的m—v图线都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也就是一条正比例函数图线。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活动五
活动任务
继续分析,引出密度。
主要步骤
继续分析比较铝丝、木块和水的m-V图线,
1、发现同种物质的m-V图线的倾斜程度相同,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发现不同种物质的m-V图线的倾斜程度不同,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所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物质种类有关,是物质的一种特殊性质,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该种物质的密度。
学习成果(作业)
1、阅读教材P4,类比速度,得出密度概念。
速度v密度____公式定义国际制单位
2、阅读教材P4-6中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回答以下问题:
⑴物质的密度与物质分子的质量和分子间隙有什么关系?
⑵温度升高时,大部分物质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3、思考题:设计一个测量物质(石头、盐水)密度的实验。
板书
6.1密度(一)
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
一、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二、m/v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
同种物质,
m与的v比值相同。
不同种物质,m与的v比值不同。
教学反思
本设计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获得、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引出密度的概念。
本设计以
“比较大小瓶矿泉水的质量大小”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质量与什么有关”,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后引入密度概念。
学生器材提供三种物质,木块是正方体或者长方体,体积直接用刻度尺间接测量;不规则铝丝团和水的实验方案有一定难度,通过学生上台交流,生生、师生间的思维碰撞确定误差最小的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测量方法的多元化。
本设计选用透明胶片使分析过程简洁明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大组再分2-3小组,要求每小组的组长将本小组的数据点画在印有坐标系的透明胶片上。展示分两步。首先将同种物质的透明胶片依次叠加进行展示,为了出现尽量多的数据点,学生实验提供了体积各不相同的9个的铝丝团和12个木块,并且分配到小组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使叠加过程能形成动态延伸的效果,直观反映出图像规律,更令人信服。三大组的数据点叠加后都发现近似形成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并画出图线,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再分析同种物质m—v图线的倾斜程度相同,不同物质的m—v图线的倾斜程度是不同的,得出结论“同种物质,m/v相同,不同种物质,m/v不同”,引出m/v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引出密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密度概念的由来,这样的体验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