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6 16: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复习题
班级:
姓名: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②棹歌,渔民的船歌。③越中:今浙江省中部。
这首唐诗描绘了 
 (填季节)的景色,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全诗表现了兰溪怎样的景物特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①。
【注】①三四句:表面写淘金的辛苦,实质表明自己的心志。
(1)一、二两句中有两处比喻,请分别指出其本体和喻体。
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看,你认为刘禹锡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古仁人”吗?请简述理由。
3.古诗鉴赏
春日(宋)
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①桃花。
【注】①趁:追逐。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的画面。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的妙处。
4.诗歌鉴赏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该诗诗情微妙有趣,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本诗艺术表现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怀古①
[宋]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①作此诗时正是宋朝立国不久,国穷民贫,当时王珪在朝任左相,对日益凄夷的
国势感触颇深。
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借景抒情在这首诗中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纳兰性德
清代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释】《南乡子?秋暮村居》是作者纳兰性德缅怀田园生活所做。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展现的画面。
请自选角度,赏析“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一句。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①“渠”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用诗中语言说说方塘“清”的原因,题目“观书”与方塘有何关系,作者“观书”的感受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丰乐亭①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释:①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9.古诗词鉴赏
碛①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①碛(qì):沙漠。
赏析“辞家见月两回圆”一句。
后两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阅读下列古词,完成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请简要赏析诗的一二两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述。
11.古诗词鉴赏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青帘:指酒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12.阅读下列诗文,回答下列问题。
柳枝词
宋代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画舸(gě):即画船。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的画面。
结合三、四两句内容,分析“载”字的妙处。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①。
未收天子河湟②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咸阳:指唐京城长安。②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诗歌前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析。
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济上作
(明)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试赏析前两句中数量词“两年”“千里”运用的妙处?
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析其异同点。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哪些景象?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②豚栅:猪栏。③鸡栖:鸡窝。④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
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醉”。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诗歌阅读。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是诗人被“赐金返还”,离开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颈联。
全诗除了抒发作者对清溪的喜爱之外,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颂钓者
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①丝纶:钓鱼丝线。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前两句。
诗人对钓者怀有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谢亭送别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別歌的代称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鲜艳明丽,似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1.诗歌鉴赏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的“号”的来源。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荦读“luò”。
“雨洗东坡月色清”中的“清”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说说你的理解。
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2.古诗阅读
小园
【南宋】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发挥合理想象,描述第一、二句的画面。
请分析“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的表达效果。
23.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还自广陵①
秦观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②一齐飞。
【注】①还自广陵:作者从广陵返回高邮老家。②冰响:冰将裂时发出的响声。
历来诗评家皆赞本诗富有情趣,请结合一、二两句的“依”“戏”简要分析。
本诗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源于“对比”手法的运用,请举一例并略作分析。
24.古诗词鉴赏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①.
注释:①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五柳:陶渊明的别号“五柳先生”。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本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颔联、尾联作简要分析。
25.古诗词鉴赏
采桑子①
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②.飞盖④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④。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④白鹭飞。
【注释】①欧阳修于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几次游玩西湖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这是其中之一。②佳景无时:景色无时不佳。③飞盖:奔驰的车辆。盖,车篷。④玉卮:玉制的酒器,这里指酒。⑤沧洲:水边陆地。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松江怀古①
许浑②
故国今何在,扁舟竞不归,
云移山漠漠,江阔树依依。
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
此时兼送客,凭槛欲沾衣。
【注】①松江即吴淞江,②许浑,唐润州(今镇江)人,此时旅居苏州。
古人写诗特别重视炼字,请结合诗句鉴赏颔联的“漠漠”和“依依”。
请从情与景结合的角度,鉴赏颈联。
请你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凭槛欲沾衣”原因。
2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①。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释】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诗歌中所写的风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诗中说风“动息如有情”,请问“有情”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释】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露湿秋香满池岸”一句描绘出怎样的景象?
(2)结合全诗,请从修辞角度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赏析。
29.古诗阅读
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①。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园公:作者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助读资料:《春寒》作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当时金兵不断南侵,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陈与义颠沛流离,备尝险阻艰难,避乱至巴陵(今湖南岳阳)
诗歌前两句是怎样体现“春寒”的?请简述。
结合诗句,联系助读资料,推测作者在这首诗中写“海棠”的深意。
3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古风?其二十六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作者是怎样描写碧荷的美的?
作者描写碧荷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诗意概括作答。
31.明明读到这样一首诗,请帮他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有人说首句中的“暗”字用得好,试分析其妙处。
(2)“马上相逢须尽醉”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3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歌通过龙潭夜景的描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两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3.古诗词赏析
醉赠刘二十八①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①刘二十八:即刘禹锡。
(1)诗歌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2)本诗尾联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34.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①.秋娘②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③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①帘招:指酒旗。秋娘渡:指吴江渡。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③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2)根据诗歌的内容,谈一谈“春愁”一词的含义。
35.诗词鉴赏
东栏梨花①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②.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41岁,经历了诸多变故。②清明:清澈明朗。
①这首诗语言自然,画面鲜活生动,请用自己的话将诗歌一、二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6.诗歌鉴赏。
野望

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递②起曾阴③。
远水兼④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⑤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秦州。杜甫本欲前往洛阳,无奈安史叛军攻陷洛阳,被迫逃回秦州,有家不能回。②迢递:遥远。③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同“层”。④兼:连着。⑤迥:远。
这首诗紧扣“望”字,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联作简要赏析。
37.诗歌鉴赏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①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本诗情感抒发含蓄委婉、个性彰显,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本词艺术表现匠心独具、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38.诗词阅读。完成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①江上夜泊
南宋?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②.
【注释】①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在长江北岸,这一带是南宋的前方,多次受到金兵骚扰。②盈掬:满握,形容泪水多。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的画面。
结合内容,分析“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4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诗歌一二句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诗歌尾句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4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月夜
(唐)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756年,安史之乱中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ū)州,后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赶赴灵武途中被叛军抓住,送到沦陷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这首诗。
首联写思念有何特别之处?请简要赏析。
尾联运用何种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42.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城①
刘克庄②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③数子如春梦,王谢④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在今天江苏南京市内朝天宫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②刘克庄: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③孙刘:指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④王谢:指晋代王导、谢安。
“王谢千年有旧游”化用了什么诗句?有何作用?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3.古诗阅读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44.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夜看扬州市①
王建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②自笙歌彻晓闻。
【注】①市:集市。②犹:尚且、仍然。
第一、二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扬州夜市的繁华,请略作分析。
第四句的“犹”字,与杜牧《泊秦淮》“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抒发的情感、讽喻的对象有什么异同?
4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首联中哪个字最有表现力,说说有什么好处?
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漫兴(其五)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你从诗中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概括作答。
诗人赋予“柳絮”、“桃花”以怎样的意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8.诗歌鉴赏
房兵曹①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②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①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②批:割,削。竹批:马的双耳像斜削的竹筒一样竖立着。古人认为这是千里马的标志。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4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①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描述了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梦觉流莺时一声”。
5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复习题参考答案
1.答案:
(1)春季。一弯新月挂在种着柳树的河湾上空,月光清朗,倒影在水中的山色显得更加迷人。
(2)表现了兰溪生机勃勃的山水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2.答案:
(1)第一句:本体“谗言”,喻体“浪”;第二句:本体“迁客”,喻体“沙”。
(2)示例
1:刘禹锡是“古仁人”。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使诗人蒙受不白之冤,但是他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正体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品质,所以他可以算得上是“古仁人”。
示例
2:从本诗中并不能看出刘禹锡就是“古仁人”。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根源在于,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本诗中诗人不为谗言诽谤、小人诬陷所困扰,不因遭贬谪而沉沦,只能看出诗人有着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并不能看出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3.答案:
(1)弯弯曲曲的小溪边,是繁盛的草木。溪水与两岸的绿树交相辉映。细雨落在浮萍上,一粒粒水珠翻腾,好像撒上了细细的沙粒。
(2)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鹅鸭”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早已经过去,而鹅鸭却毫不知情,还在随着流水争前恐后地去追赶桃花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深深不舍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4..答案:
(1)示例:作者归家的喜悦、对田园风光及生活的热爱、早已谋得归隐后路的得意以及对官场的厌倦等复杂的情感在短短的诗句中展露无遗,而作者却没明说,而是通过描写寂静清凉有月无风的秋夜来烘托,诗人的脚步声引来阵阵狗吠,而院落主人早已安然入眠,桥下紫色的蒲草与落了厚厚枫叶的小船也都入睡了一般,这是何等美好宁静的夜,作者立刻心生爱意,也生出无限得意:归家自有谋生之计,南湖一带有二顷田,完全可以自足自在,不用再受官场恶习气的压抑。作者情感正是这样层层展现出来,曲折有味,可谓微妙。
(2)示例一:借景抒情。诗人常用景中含情手法隐晦地表示内心情感。作者用朴实的语句描绘了自己在村舍所见:秋夜微凉,有月无风;犬吠声声,院落宁静;菖蒲卧水面,枫叶落半船,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而借景抒情,就增添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之心在宁静美好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陶冶和感染。
示例二:巧用言外之旨。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朴质无华高洁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由来已久,却不明说,除借景抒情之外,在这一句“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也尽得显现,让人越品越觉得有趣有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实在微妙。
5.答案:
(1)点明季节和地点;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2)作者借助晚烟凄迷中,烟鸟别渚,数帆归舟、萧萧红叶,惨惨寒云等萧瑟凄凉的景象,抒发了漂泊在外、思念故国的孤独寂寞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6.答案:
(1)流淌着寒意的小溪漂满了深秋的枫叶,山行途中只能看到连绵不断的树,整整齐齐,生长在相同的高度。营造了一种静谧、空旷的意境。
(2)角度一:本句从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角度描写路上景物。狗吠声中夹杂着鸡鸣,灯火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充满了村野风光情趣。表达词人对村居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怀念。
角度二:“荧荧”为灯火闪烁之貌,因灯火昏暗以致词人找不到归家路。展现词人闲适真实的村居生活。叠词的运用,充满音韵美。
7.答案:
(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2)“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书中新知”比作“活水”,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方塘永不枯竭,人在读书中,源源不断地给自己补充知识,才智。
8.答案:
(1)红花满树,青山隐隐,白日西沉。广阔的郊野,草色青青一望无垠。
(2)从“不管”“踏落花”等词语看出游人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以及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意。
9.答案:
(1)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想到月圆人未归,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2)第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10.答案:
(1)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本诗赞美了前线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揭示了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对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
11.答案:
(1)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2)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12.答案:
(1)那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一动不动。它在等谁?哦,是外出的游子,喝着别离的酒,情意正浓。
(2)句中的“载”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13.答案:
(1)诗歌前两句展现这样一幅画面:在猎猎的秋风中,少年披弓执剑,迎着霞光,策马扬鞭,奔赴战场。可见这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立誓保家卫国的少年形象。
(2)表现了少年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14.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15.答案: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衬托边境局势的紧张。
(2)表现了诗人充满自信、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对将士们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的赞美。
16.答案:
(1)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半掩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
(2)“醉”字蕴涵了农村人们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通过“醉”字感受村民们的高兴心情,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17.答案:
(1)吞、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描画出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用典、借代,表现了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无奈心情。
18.答案:
(1)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2)抒发了诗人远游他乡的孤寂悲切以及空怀大志、报国无门的落寞郁闷。
19.答案:
(1)运用夸张手法,“千尺丝纶”写出了钓鱼丝线之长,从侧面烘托江水之深。一波才动万波跟随着动荡,写出了江面空旷辽阔的特点。
(2)鱼儿未上钩,钓者在明月照耀下空船而归。表达了作者对钓者豁达开朗、积极乐观心态的羡慕之情。
20.答案:
(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或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离别后的落寞、凄凉)。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凄凉。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21.答案:
(1)这首诗里的“清”字情景交融,既写出了雨后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地面洁净,呈显出澄明清朗的境界,又写出了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意思对可)
(2)用了对比的手法。(这“荦确坡头路”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莫嫌”与“自爱“,形成强烈的感情对比)。表现作者对待仕途的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22.答案:
(1)茂盛的青草在风中摇动一片青绿,望去像笼罩在蒙蒙的烟雾里,园中种着许多桑枝叶浓密,郁郁葱葱,遮掩着小宅,一条弯曲小路斜通向远处。
(2)“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
23.答案:
(1)这二字运用拟人,生动了刻画了群鸟互相依偎、嬉戏的场景,渲染了一种孩童舲天真烂漫的情趣[或把群鸟写得像天真烂漫的孩子),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安闲自在、物物相亲情境的赞美。
(2)①天寒的冷意和落晖的暖意,形成对比,渲染了一种天寒地冻里的温暖。②水鸟相依的静态和嬉戏的动态,形成对比,刻画了它动静相宜的安闲之态。③水鸟行人过尽都不起,与听闻冰裂齐惊飞形成对比,表现了一种盘然的生趣。
24.答案:
(1)水落石出的寒秋,时近黄昏,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山间泉水不停地潺潺作响。
(2)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5.答案:
(1)词人乘车追景,在花间饮酒,用醉眼赏景,谁知凭栏而望,绿草萎萎,余晖和暖,湖面浩森,烟雾袅袅,白鹭自在飞翔;
(2)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也抒发了词人的恬淡安适(闲适)的情怀。
26.答案:
(1)“漠漠”是云烟密布的样子,“依依”是轻柔披拂的样子,两个词都是叠词,读起来和谐流畅,语意鲜明突出,融情于景,描写出了送别时的凄清环境,更利于烘托出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2)这两句是说,晚色之中,众多的船落帆泊岸歇息,高空失群孤雁飞过,其声哀怨。“千帆落”言日色将晚,“一雁飞”言已到秋天。诗句语言简洁,对仗工整,写景真切,融情于景,表达了低落的愁绪。
(3)此时作者不仅自己人在他乡,同时在异乡还送别友人,因此扶栏而望,泪水沾湿了衣襟。从“故国”“不归”和“此时兼送客”,可见不仅有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作者自己怀乡之情。
27.答案:
(1)诗人笔下的“风”具有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和“有情”的性格。
(2)前两联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去来固无迹”,指风行踪不定,暗喻风施惠于人们而不求回报。最后两句,风不仅在白天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还在宁静的傍晚,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
28.答案:
(1)示例: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2)示例:诗人采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同时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的品质。
29.答案:
(1)“日日风”体现寒风不断侵袭,“未了”直接写出春寒没有完结,“怯园公”用自己担心害怕的心理衬托春寒。
(2)示例:作者赋予海棠以人的灵性,写海棠不怜惜自己胭脂般的花色,不畏春寒独立于寒风冷雨之中,既是对海棠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在朝廷风雨飘摇、个人颠沛流离之际,依然要傲然不屈、与逆境抗争的情怀。
30.答案:
(1)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
(2)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31.答案:
(1)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2)“马上相逢须尽醉”写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借酒表达感情。①“马上相逢”写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流露出喜出望外的心情。②但是“我入西吴君欲还”,明朝又将“隔几重山”,又表现出刚见面又要分手的离情别绪。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④表达了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⑤表达了对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
32.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澄澈寂静的山间夜景图(或答幽雅静谧的空山月夜图)。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流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露水、松林之风,凸显了诗人才不为所用的孤独落寞的心境,结句诗人笔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可见心情已豁然开朗。
(2)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以动村静,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的典故,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声;视觉:草上露水。(写出两种即可)
33.答案:
(1)白诗这两句诗主要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表达情感。诗人通过将友人刘禹锡的遭遇与满朝官员的行为进行对比,以及对当权者和无为者讽刺,表达了他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不平。
(2)白诗是直抒胸臆,讽刺了当权者和无为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刘诗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34.答案:
(1)船在吴江上飘摇,我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2)春愁,春天的愁绪。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苦,文中指漂泊在外的孤苦凄凉,亡国之悲,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35.答案:
①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②惆怅。感叹时光流逝或人生短暂。
36.答案:
(1)层云、远水、净天、孤城、落叶、夕阳、独鹤、昏鸦等;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氛围。
(2)表达了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有家不能回的悲凉心境,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诗人以独鹤自喻,把叛军比作昏鸦,因叛军攻陷洛阳,让自己有家不能回,成为一只在外漂泊的“孤鹤”,表达了国破家亡、漂泊天涯的孤寂、悲凉之情。
37.答案:
(1)①首句以“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领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塑造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②第二句“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表现作者沉醉于山林美妙境界之中,情景融合,为之迷醉。
③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诗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经不去弹奏了,进行议论、抒情,借评论世人都喜欢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表现诗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孤芳自赏的情操。抒发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④情感层层铺垫,步步递进,情感点点丰厚,主旨鲜明。
(2)①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间少知音的遗憾。
②反衬手法的使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借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反衬诗人的不合时宜,表达其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的情操。
③象征。以七弦琴自比,表现自己的心境和情感归向。
④用词精妙。首句“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语言含蓄,用词精准,生动形象。
38.答案:
(1)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或者是表达了诗人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或者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39.答案:
(1)狂风卷地,巨浪翻腾,高如房屋,连潜藏在江底的鱼龙都惊得跳出水来。
(2)中原沦丧,欲说还休,抱负难施,泪湿衣裳。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
40.答案:
(1)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2)一个“凉”字概括了他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
41.答案:
(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写望月思念之情(借妻子望月思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样独特的构思,更显夫妻情深,表达诗人对妻子旅居孤村的怜惜。
(2)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想象夫妻团聚,共靠帷帐,双双流泪的情景,表达渴望夫妻团圆、战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的迫切愿望。
42.答案:
(1)化用了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的诗句。王谢风流盛极一时,如今诗人登临举目,也只剩下昔人“旧游”之地罢了。诗人思接千载,追怀与冶城相关的古人往事,表达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2)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对山河破碎、恢复无望的痛心;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担忧,以及深挚的爱国之情。
43.答案:
(1)①壮志难酬,怀抱不展;②身体多病,时光飞逝;③国土沦丧,战事未息。
(2)寓情于景或想象,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情景;表达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44.答案:
(1)第一句写静景,写灯光,“千灯”,写灯之多,“照碧云”,写灯火辉煌;第二句写动景,写游客,“纷纷”二字,描绘了扬州夜市的喧嚣。
(2)都表达了对沉湎声色的批判和对国运衰微的担忧(或:忧国忧民,对世道人心的担忧),但《泊秦淮》批判的锋芒指向达官贵人,本诗则指向一般游客。
45.答案:
(1)“溢”。“溢”字化抽象为具体,展现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2)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46.答案:
(1)年老体衰,忧国伤时。
(2)诗人赋于柳絮、桃花癲狂轻薄的特征,象征对“春欲尽”的现实无动于衷,只知追逐一已之利的小人,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47.答案:
(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前三句用“夏席、石榴、树荫”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然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这种宁静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
48.答案:
(1)首句交代了良马的产地,第二句描马独特(神峻)的外形(骨相),为下文托物言志(抒情)做铺垫。
(2)对能够驰骋万里的胡马的赞美,也包含了对房兵曹能够为国立功的期望,更抒发了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49.答案:
(1)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渲染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日意境”,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用“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50.答案:
(1)点明时令气候,营造了空寂、孤寂、悲凉的氛围;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
(2)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