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课程导入
①条件: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它生物制约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越来越快。
复习回顾: 1、种群“J”型增长
②特点:
时间
种群数量
③数学模型:
Nt=N0×λt
新课学习
2、种群“S”型增长
①条件:
②特点:
③数学模型: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到其它生物制约。
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数增长,到K值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新课学习
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一、种群数量的波动性
K
新课学习
非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
——大多数
(如一些生物随气候变化而表现)
(如一些生物因食物关系而表现)
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
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高纬度环境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欧洲灰鹭在1928年—1977年的变化
时间
数量
寒冬
寒冬
连续暖冬
温度
新课学习
东亚飞蝗在我国上千年的数量变化
水分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旅鼠种群数量变化
时间
种群数量
雪兔
猞猁
雪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
1860
1870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1、外源性调节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
(2)生物种间因素竞争、捕食、寄生等
二、种群数量的调节---相对稳定性
2、内源性调节因素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
新课学习
1、光
⑴影响植物的分布:
①松、杉、小麦等阳生植物须有强光才能生长; ②人参、三七等阴生植物只能生长在阴暗处
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
外源性调节因素——非生物因素
(2)影响植物的繁殖:
①油菜、桃花等长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长的春天才开花;
②菊花、茶花等短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短的秋天才开花。
长日照植物(桃)
短日照植物(菊)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2、温度
夏:山桃草
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部分植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
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某些动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
鸟类迁徙
鱼类洄游
新课学习
沙漠
热带雨林
3、湿度
1、寄生
外源性调节因素——生物种间因素
江豚感染寄生虫而浮尸沙滩
寄生生物
寄主
数量
时间
2、捕食
植物增加
-
时间
种群数量
被捕食者
捕食者
猞猁增加
雪兔增加
+
+
-
反馈调节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1)种内斗争——领域行为
鹬
内源性调节因素 1、行为调节
(2)种内互助——社会行为
(3)育幼行为
新课学习
2、内分泌调节
啮齿类动物——长耳跳鼠
种群密度增大
生存压力增加
内分泌失调
出生率降低
新课学习
种群的数量波动
周期性波动
非周期性波动
类型包括
外源性调节因素
内源性调节因素
调节因素
新课学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