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种群的增长方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种群的增长方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06 17:1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群的增长方式》
508026035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是在学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态学的知识。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习两种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8255155575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理解两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用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尝试建构实验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6354000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建构实验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4130121285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件及、模型及挂图
2、学生准备:教材。
-4000515938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细菌分裂。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学生:讨论思考。
【讲授新课】
一、数学模型的建构
教师: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回答。
教师: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学生:听讲记录。
教师: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过程步骤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理解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教师:下面我们尝试建构理想环境下繁殖的种群增长模型,某动物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此后每年的种群数量都为前一年的λ倍,则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t年后则为? 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
“J”型曲线(指数增长)
教师:师生讨论推理N1= N0λ,N2= N1λ = N0λ2,Nt = N0λt
学生:修正反思这一公式模型与数学函数的关系。
教师:我们能不能绘制成曲线模型呢?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用“J”型曲线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生:体会由现象建构的模型,反过来可解释现象。
教师:自然界中有此类型吗?给出生态入侵的例子让学生分析。
教师:种群在什么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学生:反思回答。
三、“S”型曲线
教师:那实际环境中一般种群增长规律是怎么的呢?课件展示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的数据,引导学生建构模型。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师生互动建立“S”型曲线模型。
教师:用“S”型曲线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
学生:体会由现象建构的模型,反过来可解释现象。
教师: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表述,学生互相修正完善体液免疫的作用。
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师: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2~74页实验过程。
学生:参与探究。
教师:全程指导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直到建立曲线模型。请同学们用你亲自实验绘出的曲线,来检验我们前面建构的两种模型。指导学生解释检验。
学生:思考体绘建构模型后用众多的现象检验修正的思想。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两种模型。
学生:参与小结。
-20955154940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