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手鼓唱起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打起手鼓唱起歌》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三年级音乐第二册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打起手鼓唱起歌》是一首歌颂少数民族幸福生活的独唱歌曲。歌词朴实、生动,以一位骑马打鼓的歌手为主人公,通过歌手对沿途风光的歌唱,赞美了各族人民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音乐欢快、跳跃、富有浓厚的新疆民歌特色。歌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起承转合的方整结构,是歌曲的主要部分;第二部分是一个副歌性质的长句,歌词仅用了一个衬词“唻”。作为全曲情绪的补充。全曲通俗易懂,很有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城乡不同地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别,有些学生能通过点拨就可以学会,而有些学生则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表演欲,但可能在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这条原则,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性。三年级的学生知识容量比较少,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还有待继续提高。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是穿插在参与活动中获取。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并了解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2)能认真聆听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用自己的歌声和身边的乐器表现歌曲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歌唱家关牧村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女中音?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是什么?(2)通过歌曲欣赏知道女声的的三种音色分类,了解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三种人声的音色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经典歌曲的魅力,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鉴赏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2、通过欣赏女中音歌唱关牧村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能够辨别女中音的音色特点。
3、了解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三种人声的音色特点。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2)寓教于乐: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3)创造表现: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民主、平等、合作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与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创新、发散、创造性思维的空间(音乐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育),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方法,多种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问题中,从自己的学习经验体会中生成新问题、新方法、新结果。
资源准备:教具准备有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来自教科书光盘和在网络上搜集的歌曲和视频影像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一、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
1、欣赏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认真的听赏歌曲,说一说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这首歌曲具有那个地方的音乐特色? 歌曲热情、欢快、跳跃、富有浓郁的新疆风情。
引导学生独立听赏和思考。
2、分析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的节拍特点和歌曲结构。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对照乐谱欣赏歌曲,分析歌曲的拍子有什么特点?歌曲分为几部分? 利用白板的写字功能,让学生把三拍子的地方画出来,并标出歌曲的段落。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乐谱欣赏分析出歌曲的结构,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歌曲的情感。
3、用响板和串铃为歌曲伴奏 1.学生通过分析歌曲的节拍后,随着歌曲做节奏律动。
2.用响板和串铃为歌曲伴奏。 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和图片。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节奏律动的练习,在歌曲中加入伴奏乐器,能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3、学唱歌曲的副歌部分“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自由创编歌曲的律动动作。 教唱副歌部分,和学生一起编创动作。
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学唱、动作创编,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分组活动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4、完整的跟唱歌曲并用乐器伴奏 学生用伴奏乐器和跟唱的方式,完整的跟唱歌曲。 和学生一起动起来。
通过活动参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特点,用伴奏乐器和跟唱歌曲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
二、了解歌唱家关牧村,学习知识点女声的声音的分类 1、通过歌曲片段欣赏介绍演唱者关牧村,并通过听赏她的作品了解她的声音特点。 通过关老师声乐作品的欣赏,了解她的生平,并感受女中音的声音特点。 播放视频资料和图片。
了解关牧村生平和欣赏他的作品,体会和感受女中音的魅力。
2、由此引出音乐知识:人生的分类,女声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了解和区分女声中三个不同的声音。 教师示范和播放视频做声音的对比。 人声的分类知识点的学习。
三、小结 听赏莫文蔚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结束见天的课。 老歌新唱,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传唱金典作品。 播放视频 通过流行歌手的改变和演绎激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