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课件制作:伍梅梅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花港观鱼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苏堤春晓
雷峰夕照
双峰插云
三潭映月
作者简介: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n 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n 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
水光潋滟晴方好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淡妆
浓抹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要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要
西施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要
西施
西施
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
我说, 的西湖是浓妆,看! ;
我还想说, 的西湖是淡妆,看! 。
雨天
所有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轻纱
晴天
时不时的有人架船经过,仿佛把人带入了仙境
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作业:
一、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并作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 )。
2、这首诗中作者把西湖比( )是为说明晴雨天气西湖的景色都很美。
3、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二、背诵一首写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将带你们去各地旅游,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昨天我们已经去了第一站天门山,今天我们要去第二站,就是杭州的西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首先让我们走进西湖,一饱眼福吧!(播放西湖风光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2、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板书:宋)
3、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生齐说,师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4、解题:从题目中,你能了解什么?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
2、师:同学们在读时有没有发现较难读的字词想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课件勾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其中“亦”和“妆”(师板书)是这课要求大家会认的字,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3、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是不是能读得更通顺了?齐读。
4、师:你们读得真好,如果能够好好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老师也想读一读,欢迎吗?
5、师:这样读会不会好些?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6、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7、齐读。
四、 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课件出示。
① 先齐读。
② 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帮助解疑。(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潋滟”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读出晴天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感觉。课件出示;可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晴”。并板书“晴”;诗人如何评价晴天的景色?板书“方好”。
④再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总结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教师课件出示。(先读——提出疑问——借助方法解疑——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知识迁移,利用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5、师: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汇报,师随机问题点拨,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重点指导:这一句写什么气候下的景色?诗人如何评价?(板书:雨亦奇)奇在何处?(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
②结合第一句:想象感悟、理解情感、指导朗读。
前两句诗人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人独独写了水光和山色,是不是除此之外诗人就没看见别的任何景象呢?
假若你现在便是那泛舟西湖之上的诗人苏轼,你还能看见什么画面呢?相信不少同学曾游过甘棠湖,那时你肯定是在搜索四周美景,眼睛都忙不过来,苏轼也是如此呀,大胆想象一下,他还能看见什么呢?
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那晴雨天的西湖是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美丽呢?一齐来欣赏——〈晴雨西湖〉。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强调要突出晴雨天不同的美,要重读‘晴’、‘雨’)
合作读。(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为什么?(正是因为喜爱才能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读!课件出示前两句)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晴雨天的西湖,你会怎么说?让我们也吟咏出对西湖的赞美吧,读!
过渡: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 第三句,重点:出示西施图片,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 第四句,重点: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 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 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这样读——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6、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五、 拓展学习,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其实不仅西湖美,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课外作业。
2、课后作业:选择一首描写祖国某处风光的古诗,用今天学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搜集相关风光图片和文字介绍做成图片集或手抄报。
六、 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方好
西湖 天然美 西子
雨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