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材料、问答题汇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一中提到的“千里长河”是指?它是在哪位统治者时期开始开凿的?如果当时你选择乘船沿此河游历,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干戈起”指的是什么事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①隋朝大运河;②隋炀帝;③涿郡;余杭;④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的暴政。
两首诗都对开凿此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谁的观点更为准确?谈谈你的理由。
答:材料二的观点更为准确。理由: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的大动脉,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的统一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开通大运河的过程中也极大的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以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七下教材
材料一种所指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最早从哪一朝代考试我们采用这种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答:①科举制度;②隋朝;③隋炀帝设进士科。
根据材料二说说推出这种选官制度的目的。
答: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这种制度在哪一朝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哪些统治者对它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①唐朝;②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开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影响?
答: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④扩大了统治基础,将选拔官吏的权利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中所描写的情况出现在哪位统治者执政期间?历史上将这种盛况称作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杜甫;②唐玄宗统治前期;③开元盛世;④唐太宗、武则天在位时期的长期积累;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才(姚崇)、重视吏治、提倡节俭;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与此同一朝代还出现了哪一和谐安定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答:贞观之治。 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①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②任用贤才(“房谋杜断”),重视纳谏(魏征);合并州县,精简机构,减轻人民的负担;④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的欲望。
4、“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普皆安乐。”这则材料是谁说的?是在哪一事件后说的?它反映了什么情况?
答:尺带珠丹说的;在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说的;反映了唐和吐蕃已合同为一家。
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中的朕是指谁?此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他对少数民族是怎样“爱之如一”的?
答:①唐太宗;②体现了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③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6、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①隋朝杰出工匠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出版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③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7、唐朝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时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举三例唐朝灵活处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为什么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能取得重大的发展?对此你有何感想(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主要的少数民族:回鹘、靺鞨、南诏、吐蕃等。 处理方式有:①设立管辖机构: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②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③册封: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原因:①唐朝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为民族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启示:①和平往来,友好相处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②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③坚定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8、唐朝时期我国奉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为什么奉行这种政策?推行这种政策有影响?清朝推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为什么推行这种政策?这种政策的推行有何影响?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对外政策你有何感想?
答:唐朝: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原因:①对外交通发达;②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根本原因)。 影响:加强了与各国的友谊,有利于和平往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唐朝的繁荣和各国的发展。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比较稳定,统治者固步自封,骄妄自大(根本原因)。③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担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侵略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交往和中国对外国先进文化技术的吸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在世界上日益落伍了。
感想:“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我们应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何时完成的?南移的原因有哪一些?在农业方面哪些具体的例子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如何评价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南宋。 原因:①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③南方统治者采取鼓励生产的措施;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农业发展:①水稻在宋朝的产量跃居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③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 评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布局更为合理,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0、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元朝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等地的管辖。
1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答:文天祥。 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英勇就义的牺牲精神。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谁写的?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答:戚继光。 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立志报国、抗击侵略、保卫海疆、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3)“开辟荆榛逐荷夷”是赞赏谁的历史功绩?你怎样评价他?
答:郑成功。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12、“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1)中国的四大发明除了材料中所提及的之外还有哪一项?何时发明的?
答:造纸术。 西汉时期发明的。
(2)四大发明中属于北宋时期的有哪两项? 答: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3)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何重大意义?
答:四大发明是中国文明在技术上的重要标志,后传至西方,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这对我国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3、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有哪些?
答:明太祖时期:①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明成祖时期:①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14、在我国历史上谁曾经七次下西洋?何时下西洋?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主要成就?有何重大影响?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传统?
答:①郑和,1405——1433年,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
②下西洋的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③主要成就: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了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④以和为贵(或和平的外交政策)
15、清朝前期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答:(1)主要措施:①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②康熙帝领导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遏制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③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④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⑤建立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⑥在中央设理藩院,主理少数民族事务。
(2)意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16、乾隆帝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帝看后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和肺腑?”结果,胡中藻被杀,祸及师友。
(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这个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答:大兴文字狱。 原因: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
这一政策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明朝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17、明清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交往中遇到了哪些激烈的冲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解决?有何积极意义?
答:基本特征: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冲突:①日本倭寇为患我国东南沿海。②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③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④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解决措施:①戚继光抗倭,保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意义:抗击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
18、有关新疆、西藏和台湾的问题:
地 区 史 实 启 示
新 疆 西汉时:(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任何分裂祖国统一的阴谋都不能得逞
唐朝时: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时:设伊犁将军
西 藏 唐朝时:“合同为一家”
元朝时:设宣政院,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清朝时: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
台 湾 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
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正式隶属中央政府
清朝时: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