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6 21:10:57

文档简介

农安县高中基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
D 解析:A项,“只有微弱的联系”只是初期;B项,“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错;C项,“所有宗教”错。
2.
A 解析:“对比……崛起方式及过程”错,文章并没有对两种文明进行对比。
3.
B
解析:原文是说“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不是大唐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只是“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
4.B
B项,“同时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也普遍应用到5G技术”错误,
”原文表述为“到今年(2019)下半年,真正能够商业使用的产品,像5G的手机、5G的iPad,都会陆续投放市场。除了消费领域,国家还将加快5G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可见选项表述太绝对,把未然说成已然故选B。
5.C
A项,“我国通信技术在过去一直严重落后”错误,文中没有相关信息表述,应该是在过去被动落后过,一直严重落后表述绝对。
B项,“我国已经开发研究了6G技术”错误。原文表述为“中国内地的大学和技术机构已经建立伙伴关系,将人才和资源集中起来,瞄准5G之后的下一个大目标,以便研发突破界限的6G技术”,可见选项把文中未然的事情说成已然,时态有误。
D项,“我国分阶段进行5G试验并大力助推与加快5G商用步伐,是为了催生新兴产业、提供创新平台”错误。原文表述是“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将催生众多新兴产业。正因为应用前景广阔,所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5G商用和加快5G商用步伐,这将有利于支撑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同时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可见选项因果倒置,不合逻辑,可见D错误。
6.①《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了中国正加快5G部署,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果。②《参考消息》侧重报道了中国在和其他国家无线网络系统技术发展上的比较中占据优势。③《中国日报》侧重报道了5G技术的用途及应用前景。
【解析】由材料二“如今,中国正在加快5G部署,一些龙头企业也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阶段性突破”可知《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正加快5G部署,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的显著成果。
由材料三“中国内地的大学和技术机构已经建立伙伴关系,将人才和资源集中起来,瞄准5G之后的下一个大目标,以便研发突破界限的6G技术。在2030年之前,第六代无线系统技术将开始改变中国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用户的日常生活,即便届时世界某些地区可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5G服务”可知《参考消息》报道了中国已经在为下一代电信网络做准备,以便研发突破界限的6G技术。
由材料四“除了消费领域,国家还将加快5G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因为应用前景广阔,所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5G商用和加快5G商用步伐,这将有利于支撑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同时促进强大国内市场”可知《中国日报》报道了5G技术的用途及应用前景。
7.
B解析:B项,“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分析有误,应该是意在交代她当兵和躲在这儿的原因,交代她为什么看着姑娘的长辫子。故选B项。
8.答:①第一处,表现“她”发现那闺女发型突然变化时内心的惊讶;②第二处,面对村里女人们清一色的齐耳短发,“她”明白了她们的用意,内心震撼、感动;③第三处,表现了敌人面对清一色的发型无计可施时的狼狈。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答题前,先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第一处的“愣”,是写她昏迷后醒来时看到那姑娘的长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时,她内心的惊讶。第二处“愣”字,是村子里的女人们被集中到一块儿后,她发现所有到场的女人都是一样的齐耳短发,她知道她们这样做是为了救她,她内心既震惊,又感动。第三处“愣”字,是写敌人本想通过发型来查出藏在村子里的女共产党,哪知,面前的女人个个都是齐耳短发,这让敌人傻眼了,不知该如何是好。
9.答: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村里女人们发型的变化,使小说情节发生突转,更为曲折生动;②突出了人物形象,村里女人们集体改变发型,巧妙地保护了受伤的女兵,使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更加鲜明;③深化主题,“革命头”这一特殊发型,既是追求革命、支持革命的象征,也蕴含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百姓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而成的鱼水深情。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的作用。从情节的角度看,因为她是革命头,而村子里的女人们要救她,因此才有了后面的清一色的革命头,因此“革命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形象来说,村子里的女人们都变了发型,是为了掩护她,能表现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分析,“革命头”这一发型,既是她追求革命的象征,也是村子里的女人们支持革命的象征,表现了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同时也深化了主题。)
10.B
AC项,“薄”的意思是“轻浮”,作“蜀土俗”的谓语,意思是“蜀地风俗轻浮”,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在“薄”后断开,排除AC两项;D项,“亲”的意思是“亲自”,作“扶侍”的状语,意思是“亲自侍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B
B项,“很常见的敬辞”错误。忝,常见字义为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故选B。
12.C
C项,“沿原来旧渠开掘土地”错误。结合“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分析,是在原水渠外另行疏浚开通新河。故选C。
13.(1)又趁着闲暇之日招引文人,举办文士的聚会,同时令儒生讲论经史,劝勉鼓励后辈。
(2)太宗攻打高丽,皇太子在定州监管国事,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一职,且掌管朝政。
【解析】(1)“因”,趁;“汲引”,招引,荐举;“文会”,文士的聚会;“后进”,后辈。
(2)“伐”,攻打;“监国”,监管国事,代管国事;“摄”,代理;“典”,主持,掌管。
参考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蓧人。高士廉年少时有才识气度,广泛涉猎文史书籍。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前辈,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由此在王公大臣间名声很盛。
隋军攻打辽,当时兵部尚书斛斯政逃到高丽,高士廉因为与他有交往而获罪,被贬为朱鸢主簿。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岭南有瘴气,不能同行,就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奉赡养。高士廉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曾经白天小睡,梦到母亲和他说话,就好像依于母亲膝下,醒来后已经泪流满面。第二天果然得到母亲的消息,议论的人认为这是孝心的感应。
贞观元年,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风俗轻浮,害怕鬼怪、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生命危险的,儿女大都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着食物,远远的喂食。高士廉根据当地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有所改观。秦代时李冰治理蜀地,导引汶江,开创了灌溉的便利,到现在在水边的土地,一顷价值千金,富足强盛的人家,经常侵占夺取。高士廉就在原水渠外另行疏浚开通新河,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又趁着闲暇之日招引文人,举办文士的聚会,同时令儒生讲论经史,劝勉鼓励后辈。蜀中的学校大为复兴。蜀人朱桃椎,淡泊寡欲,隐居不做官,身披裘衣腰扎粗绳,浪迹民间。高士廉常常派人去问候,朱桃椎看到使者就躲进树林藏起来。近代以来,多轻视隐士,唯独高士廉礼遇他们,在蜀中传为美谈。
贞观五年,入朝做吏部尚书。崤山以东的人士喜欢自我夺耀,虽然已经接连几代的衰败了,依然倚仗他们的旧有地位(门第),女儿嫁给别族的人,一定会多多索取聘礼。唐太宗厌恶这件事,认为对教化十分有害,就下诏让高士廉修订姓氏。于是他普遍搜集天下各姓的谱牒,并依据史书,考订它的真伪,忠贤之人褒奖进用,违逆之人贬谪,编撰成《氏族志》。到了书编修完成,共有一-百卷,皇帝下诏颁行天下,赏赐高士廉缣彩千段。十九年,太宗攻打高丽,皇太子在定州监管国事,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一职,且掌管朝政。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高士廉,朝中声威杰出,足为楷模。我惭愧受任监管困事,确实借助于他的训导。近来我听政,常常委屈他跟我同坐-榻,希望趁机向他咨询,稍微去除我的蒙味无知。只是让他依凭桌案应对,我心里有所不安,有关部门也应另备一个桌案供太傅使用。”高士廉坚决推辞不敢承当。
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太宗亲临他的宅第问候他。二十一年正月壬辰,死于京师崇仁里私宅,时年七十二。追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14.
C解析:C项,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
15.
答: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而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解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考虑,另外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生平。本词中,“天际征鸿”“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等词语,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惆怅、知音难觅的抑郁、客居异乡的孤独。
(1)时为九月
序属三秋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C
解析:本句与前文形成转折,应用“但”,排除A、D;“误解”与“放弃”形成递进关系,排除B。故选C。
A
解析:弄虚作假:耍花招儿,欺骗人。求真务实:追求真理,讲求实际。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儿,迷惑人,欺骗人。不劳而获: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第一处横线,作“工具”的定语,要选择“弄虚作假”;第二处横线,修饰“科学素养”,选择“求真务实”;第三处横线,修饰“神秘力量”,选择“故弄玄虚”;第四处横线,修饰“代理神话”,应选择“不劳而获”。故选A。
C 解析:“对此行为一直进行”语序不当,“一直”应放在“在对此行为”之前;“超过1.4亿元左右”自相矛盾,“超过”与“左右”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一处。故选C。
20.①而主张昭示理趣,
②不在于物象外在的形态,
③诗歌推崇言在意外。
解析: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如第①空根据前文“简单呈现现实”可知应该填写“而主张昭示理趣”;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而在于物象内在的理趣”可知应该填写“不在于物象外在的形态”;第③空根据前文“中国古代艺术家”“物象内在的理趣”可知应该填写其他的艺术形式注重理趣的表现。
21.答: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故事讲述的是周容带着背着一大摞捆扎好的书的小书童到镇海的事.构思角度可从摆渡人、周荣和小书童角度思考,从摆渡人的角度分析,摆渡人之所以说慢走城门还会开着、快走城门恐怕会关上,是因为看到了小书童身上的书.从周容和小书童赶路的角度分析,周容没有听懂摆渡人的话,结果书散了、城门关了;周容通过已关闭的城门,明白了摆渡人的话的内涵.
由此可立意:①欲速则不达;②做事不可一味求快;③行百里着办九十,越是胜利在望,越要小心谨慎;④细心思考别人的话(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言外之意),等等.
例文
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这是一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是能把这个道理明悟透且又能把这个道理溶入生活当中去的人,古往今来,却少之又少.就连苏轼这样的高智商的才子,也不例外.
有一则小故事是讲苏轼带着书童背着他那百卷圣贤书去外地的一座城市去上任.远远的已经可以看见城市的轮廓了.但是人生地不熟的,到底还要走多远,离城市还有多远,谁也不知道.就在夕阳西下时,苏轼在一个三岔路口遇见了一位头发皆白的老者.苏轼走上前去行了一个礼,问道:“老人家,请问离远处的那座城市还有多远?要走多远?”老者答道:“此处离城约有五、六里路.”老者这时又慢慢地停了一下:“老夫打量了一下你与你书童背上的书卷.如果不出意外,行得慢半个时辰,行得快一个时辰.”苏轼一听,大为迷惑,快走晚,慢走早到,这是哪门子的道理?眼看天色已经不早了,于是,苏轼大步迈出,紧走慢赶,快步走起来,只留下老者的叹息声.眼前城市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隐隐地已经可以看见城墙上的飘扬的旗帜了.可就在苏轼和书童两人兴奋之时,只听“哗啦”一声,书童用来背书的绳子断了.书散了一地.苏轼二人好不容易把书拾了起来,却再也无法把绳子接起来.不得已,只好你背一叠,我抱一堆,缓缓地向前走.一瞬间,苏轼终于明白了老者的话.
无知的人可能会认为那位老者是神人,因为他预知事情发展的结果.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玄之又玄.正所谓“经验出智慧”.一个长期从事农活的人,自然知道“挑水不能快跑,拔苗不能助长.”走得越快绳子自然松得越快.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苏轼自然不会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被“欲速则不达”闪了腰.
但有时候,人被某种欲望所占领时,经验也就显得无关紧要.有些城市为了经济发展,却牺牲了环境.经济是上去了,可子孙后代怎么活就不管了.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升学率是上去了,可是学生的自尊心却被这功名心给毁坏了.人都有欲望,有的希望一鸣惊人,有的希望一夜暴富…在这些欲望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理智一点呢?
“欲速则不达”,想要明白他的意思很简单,领悟起来也不难,但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却还要用心体会!
点评
对于具有哲理性的新型材料作文,考生虽然可从多个角度立意,但也要紧扣材料中心或命题意图构思立意,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这道材料作文题,考生如果不能正确解读材料内容及命题意图,很容易跑题或偏离材料含义范文,例如,考生若根据“书生周容前往镇海县城,小书童背着一大摞捆扎好的书跟随其后”而立意为凡事都要自己动手,依靠自己才能成功;根据“捆扎书的绳子摔断了”从凡事都要小心谨慎,不能粗心大意等角度立意,均可视为偏题或跑题.农
基础年级期末质量
试题
考试
钟考试满分:150分
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纪元前
界有两
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

历山大东征到兴都
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
高原
历山大里亚(在埃及的尼罗
形成
相对一体化的世界

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
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
政治文化一体
界。在
这两个世界
横亘着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
像一道
和高
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
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中华帝国由秦入
开始向西北扩张,
于是,两个世界
长安和罗
助丝绸之路开始
频繁的交流沟通。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
国封建王朝则由秦汉、隋唐、宋
延续到明清
有阶段性的分裂
但广土众民
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
界走向中国”的时
果说秦汉
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
罗马帝国衰败以
完整地继承
过近
乱之后,隋唐重新统
汉混血的世界帝国。长安再次
成为世界之都。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
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
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
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

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
佛教徒
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
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
相安礼拜。作为
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
其文治武功的影
度,东及朝鲜、日本。西北的大
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
本,由越
圈到唐代基本形成。公
整个东亚
都经历
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
夏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
的价值基础
为这个
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
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
的制度体系
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
个代表着
当时最先进文化
夏文化圈
摘编自彭艳华
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报》2017年7月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分)()
纪元前
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
者之
微弱的联系
秦汉到明清,中国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
C.盛唐成为
后,长安
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
D
后第
立了华夏文化圈,是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列对原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对比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共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