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人教版 (4份,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人教版 (4份,表格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08 16:09:43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目标
结合动画演示理解退位减和算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十并加上个位的数再减。又加又减,计算的算理和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个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退位又加上个位再减的计算。
教学方法
通过拆分小棒帮助学生建立退位减法的直观表象,再通过具体的算理分析,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12-7=
13-3-4=
20+4=
35-3=
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老师帮助学生回顾四组算式的知识点及口算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方法的回忆,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情境导入:
引入:出示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分析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板书:36-8=)
列出算式后,通过对算式的数位观察,产生“个位不够减”的新问题,引发学生需要探究“退位”减法的求知欲。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操作探疑:
(1)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3捆(10根为1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一共36根,在课桌上摆好。
提出在3捆6根中要去掉8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抛砖引玉,启发引导
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摆3捆小棒和6根小棒,先拿走6根单根小棒,再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再从这10
根里拿走2根。
老师分两次拿走了8根小棒,并以算式记录,启发学生这是一个“连减”的方法(在第二次操作时,没有单根小棒,通过后开一捆来解决)
展现学生探究成果
①A同学从3捆6根中取出1捆,打开后直接从中拿走8根,剩下的2根与2捆6根合起来就是28根,所以36减8等于28。
归纳算法:个位上的6不够减8,从36的中位上拿出一个十,来减8,再用2与2个十6个一加起来,如同第二单元学习的“破十法”。
(让学生回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②B同学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2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等于28。
归纳算法:个位上的6不够减,先36的十位上拿出1个十,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这方法运用了“20以内数的减法”。
(让学生回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3)再次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需要从十位拿一个十来帮助计算,对照黑板上板书: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点明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退一当十”的作用,得出什么的计算是退位减法)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2、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3补充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小结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再一次引导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特点;并对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肯定。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目标
结合动画演示理解退位减和算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十并加上个位的数再减。又加又减,计算的算理和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个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退位又加上个位再减的计算。
教学方法
通过拆分小棒帮助学生建立退位减法的直观表象,再通过具体的算理分析,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12-7=
13-3-4=
20+4=
35-3=
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老师帮助学生回顾四组算式的知识点及口算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方法的回忆,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情境导入:
引入:出示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分析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板书:36-8=)
列出算式后,通过对算式的数位观察,产生“个位不够减”的新问题,引发学生需要探究“退位”减法的求知欲。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操作探疑:
(1)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3捆(10根为1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一共36根,在课桌上摆好。
提出在3捆6根中要去掉8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抛砖引玉,启发引导
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摆3捆小棒和6根小棒,先拿走6根单根小棒,再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再从这10
根里拿走2根。
老师分两次拿走了8根小棒,并以算式记录,启发学生这是一个“连减”的方法(在第二次操作时,没有单根小棒,通过后开一捆来解决)
展现学生探究成果
①A同学从3捆6根中取出1捆,打开后直接从中拿走8根,剩下的2根与2捆6根合起来就是28根,所以36减8等于28。
归纳算法:个位上的6不够减8,从36的中位上拿出一个十,来减8,再用2与2个十6个一加起来,如同第二单元学习的“破十法”。
(让学生回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②B同学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2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等于28。
归纳算法:个位上的6不够减,先36的十位上拿出1个十,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这方法运用了“20以内数的减法”。
(让学生回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3)再次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需要从十位拿一个十来帮助计算,对照黑板上板书: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点明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退一当十”的作用,得出什么的计算是退位减法)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2、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3补充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小结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再一次引导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特点;并对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肯定。课题名称
第六章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目标
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在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基础上,出现了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情况,这与学生的认知有了冲突,学生比较难理解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退一作十的算理。
难点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还比较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的学生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题,但是并不理解算理;大部分学生并不会计算,在计算时常常忘记十位上的数已经退一了造成错误率比较高。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6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
2、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去理解算理和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3、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57-4=
75-3=
16-9=
57-40=
75-30=
13-5=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2)说一说57-4和57-40是怎么算的。
(3)说一说16-9是怎么算的。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引出计算
师:(出示课本70页例2教学情境图)你们看,器材室里有一名体育老师在借足球,大家认真看图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列出减法算式:36-8=
质疑: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师:计算36-8时,被减数的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吧。
(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摆小棒,并结合摆小棒的过程,抽象出计算方法。)
(1)交流并展示摆小棒的方法
方法一:先把36根小棒里面的6根小棒拿走,再从3捆小棒中的拆开一捆然后拿走2根,最后还剩28根。
教师用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边观察边想,根据摆小棒的方法,你能说说怎样计算36-8吗?
(我们可以先减够减的部分,也就是将算式中的8分成6和2,先用36减6等于30
,然后再用30减2等于28。)课件演示过程:
方法二:先拆开一捆是10根,和6根合起来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还剩8根,再和所剩的2捆小棒合起来,一共剩下28根小棒。课件演示过程:
方法三:先拆开一捆是10根,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课件演示过程: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在计算36-8=28时,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它们都用到了打开一捆,也就是从36的十位中退了1,像这样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来计算的减法,叫退位减法。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法不唯一,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的又对又快就可以了。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知识应用
1、完成课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先圈一圈,再计算。
先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教师集体评讲,课件演示过程,巩固学生探索算理的过程。
2、完成课本70页做一做的第2题,想:计算30-6时,0减6不够减,怎么办?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
3、对比训练(课件出示两组算式):
76-4=
76-8=
57-3=
57-9=
64-3=
64-8=
(1)先说出十位上的数,再计算。
(2)说说76-4你是怎样计算的。(先算6-4=2,再算70+2=72。)
(3)说说76-8你是怎样计算的。(6减8不够减,先算16-8=8,再算60+8=68。)
(4)观察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都是个位够减,十位上的数没变,是不退位减法。第二组都是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是退位减法。)
小结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也就是两位数减一位,先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则要从十位上退一作十,也就是在十位上拿出1个十,变成10个一,然后再减,同时十位上的数必须减少1。)课题名称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目标
退位减法的算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并实现从具体到抽象过渡,这后续学习作铺垫。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练习中,只提供算式的分解式,通过抽象地思考,逐步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小棒直观演示算理,化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通过算式分解,帮助学生通过抽象地思考,逐步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口算
57-4=    46-3=    84-4= 
57-40=   63-20=    96-60=
2.例题
体育馆里有36个足球,我们班借走了8个,还剩下多少个足球?
(1)制造冲突,感受
“退位”的必要性。先出示算式的小棒图,让学生结合图说明口算方法,再出示例题,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退位”减法的心理需求。
(2)动手操作,建立“退位”的直观表象,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为学生提供3捆和6根小棒,
“围绕不够减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并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3.整理交流,形成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思路并交流计算方法,方法一:把36分成()和(),先算36-6=30,再算30-2=28,结论36-8=28。方法二:先算16-8=8,再算20+8=28,结论36-8=28。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做一做
出示小棒图,先圈一圈,再计算。
32-5=27
方法一:先算12-5=7
再算20+7=27
方法二:先算32-2=30
再算30-3=27
44-9=35
方法一:先算14-9=5
再算30+5=35
方法二:先算44-4=40
再算40-5=35
小结
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首先制造冲突,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棒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逐步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最后能过练习巩固提高。课堂结构合理,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在课堂中本人的有语言几处发音不太标准,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会更注意提高自我的语言能力。